今年9月12日由国家卫健委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上海市遗传学会与CGGC联盟、重庆市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联合主办,上海韦翰斯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遗传基因与出生缺陷防控论坛-第三届中国(重庆)出生缺陷防控论坛暨全国生殖健康遗传关怀联盟第二次会议在线上圆满举行。此次会议汇聚多位行业专家做专题讲座,近人次在线观看了直播。本次会议旨在普及出生缺陷防控知识,分享及应用三级防控的丰富成果,为中国的优生优育事业献计献策。下面就本次会议的精彩内容做主要回顾。上半场开幕致辞卢大儒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遗传学会理事长大会由卢大儒教授做开幕致辞,他分别对本次参会的领导、授课专家、大会的举办方、组织者、以及线上参与者表示了感谢,并对本次参会的专家及领导做简要介绍,阐明了历年来在9.12预防出生缺陷日多次举办线上线下会议活动的重要意义。余奇院长: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余奇院长指出目前出生缺陷大约种,中国发生率5.6%,其中病种多,致病基因多,需要多种检测手段难度很大。根据习总书记关于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批示,号召行业人才们为中国出生缺陷三级防控事业献计献策。为人民健康事业身体力行。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沈亦平教授:上海市遗传学会CGGC、哈佛医学院沈亦平教授指出出生缺陷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努力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倡导多学科协作,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和数据的共享体现对患者的关怀。要更多同行付出更多努力,来推动出生缺陷防控工作的发展。演讲嘉宾①朱军: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主题:中国出生缺陷防控成就和挑战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的朱军教授,提出建立和完善出生缺陷防控网络,提高医疗机构的防控服务能力,省级防控管理中心建设,强管理能力,借力“互联网+医疗健康”,提供防治服务,截止年全国已有27个省已经建立了省级出生缺陷防控管理中心。以基础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妇幼保健机构、医院为骨干,相关科研所、医院为支撑的防控机制。以出生缺陷和咨询、产前筛查与诊断、产前超声诊断、产前超声诊断、遗传病诊治、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诊治、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与诊治、结构异常诊治7个培训主题,设立了34个省级培训基地,和个培训协同基地,成立了8个国家级专家组。在十年时间中,中国出生缺陷防控成就成绩斐然,全国婚前医学检查率逐年上升,年,已经达到62.4%,产前筛查与诊断覆盖率逐年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年,达到77.3%。但是中国出生缺陷防控依然存在严峻挑战,比如全国各省筛查率差异较大,苯丙酮尿症发生率南北差异明显,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以每年5%增长。最后朱教授提出,新的人口政策所带来的变化和挑战,出生缺陷复杂性所带来的挑战,技术变革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技术的质量控制是技术发展中的薄弱点,最后建议采用互联网+智能化超声质控技术的解决方案,实现医生临床实践从个体经验向智慧平台化升级。②余涛:陆军医院主题:小人鱼的眼泪陆军医院的余涛老师,以“小人鱼的眼泪”为题目,介绍了一位4岁小男孩的患病情况,根据有眼角膜溃疡、双眼上下睑外翻、先天性鱼鳞病等临床信息,寻找小男孩症状暴露性、感染性、KID综合征的可能原因。提出改善全身皮肤状况:治疗鱼鳞病;眼局部抗感染+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治疗方案,通过运用保湿、润肤剂,维甲酸等药物,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最后运用WES技术在检测出该患儿TGM1基因的两个杂合无义变异,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鱼鳞病1型的重要致病原因。③李明:上海交通大医院主题:镶嵌性皮肤诊断与常见问题解析李明主任首先从嵌合和镶嵌概念入手,介绍了染色体变异的机制,提到了嵌合体的临床表现,建议基因镶嵌突变可以用一代测序、二代测序来进行检测。分别为听者分享了色素失禁症、Goltz综合征、CHILD综合征、X连锁网状色素异常病、1型神经纤维瘤、先天性厚甲病、疣状表皮痣、伊藤色素减退症、线状漩涡状痣样色素沉着病、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疾病的表型特征,以及一代、二代测序的基因变异结果。提出几乎所有种系突变的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都有可能发生镶嵌现象,基因检测是确诊的金标准,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至关重要。对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儿父母表型正常,需注意以下三种情况的可能:患儿新生突变,父母一方存在生殖细胞镶嵌及亲缘关系鉴定。④王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题:基因检测报告的解读与常见问题解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王剑教授,围绕基因检测报告的解读与常见问题解析,大大拓展了有关遗传咨询的知识。众所周知,单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染色体异常常常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随着高通量测序的发展,NGS逐渐取代其他遗传检测技术,所以随着大量二代测序数据的出现,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及报告解读,成为最关键的环节。通过临床表型、疾病、基因三者的关系,确定变异等级,明确疾病和基因的关系。同时由于新致病基因的不断被发现,需要及时更新分析软件、数据库等。王剑教授提醒我们,对遗传病进行解读的时候,要根据变异类型,父母基因型,是否已有功能研究,变异-结构域、人群频率、家系其他成员情况、表型是否符合等主要参数,来对致病变异进行准确判读。避免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已报道的基因变异误判为致病、致病机理不熟悉、“临床初诊表型”与基因诊断阳性率等问题。最后王教授着重建议报告重分析的重要性,避免漏检错误。⑤李亚绒:西安医院主题:儿童肝病的误诊误治问题李亚绒老师表示,由于时代的发展,对疾病认识有局限性,病因复杂,医学专业知识的缺乏,实验室技术的误差等问题的存在,分别以肝酶、肌酶升高误诊为肝病;GGT异常胆汁淤积的误诊误治;反复发热、肝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误诊误治为例,分别通过基因检测技术,精准确定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Alagille综合征、婴儿肝衰竭综合征I型三种遗传性疾病。通过这几个病例的介绍,对于小儿肝功能损害者,除了常见感染、药物、毒物等因素外,遗产代谢性疾病需时刻警惕,凝血功能的恶化,在儿童肝功能衰竭的诊断中尤为重要。基因检测非常重要,可以及早明确婴儿肝衰竭综合征基因类型(例如婴儿肝衰竭综合征II型)。正所谓,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⑥李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题:外显子测序应用——产前诊断临床实践李茹老师的报告内容是外显子测序应用-产前诊断临床实践,介绍了产前遗传学诊断的概况,总结了WES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以及NGS应用的相关声明/指南,科学详细介绍了广州市妇女儿童中心的高通量测序管理系统。运用本管理系统,分析了3个核心家系病例的检测过程以及结果,首先用CMA、MLPA的检测结果是阴性,然后通过WES家系检测后,筛选出CLCN5基因的半合突变,运用OMIM数据库,Genereviews数据库,HPO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最终确定出新发变异致病基因。李老师谈到,产前胎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对表型进行实时采集分析;WES检出P/LP变异,应深入探究疾病基因与胎儿表型的关联性,进行临床一致性评估,从而发掘基因型-表型间因果关系的线索。对具有明确遗传背景的疾病,特别是部分基因诊断的患者,应深入挖掘致病变异,注重分析外显子缺失重复,内含子变异及同义突变。下半场①沈亦平:上海市遗传学会CGGC、哈佛医学院主题:出生缺陷防控新策略:5+0级防控沈亦平教授首先解释了基因组医学实践的含义,他谈到当前医学从“对症“到”对因“,基因组医学时代已经来临。然后从”对因“基础出发,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出生“与”缺陷“的扩展观点。沈教授分享了对中国出生缺陷三级防控体系在基因组学基础上的思考。并将婚检、健康教育的一级预防,产前诊断的二级预防,新生儿筛查的三级预防延伸扩展到5级,他将儿童发育评估与遗传检测作为四级预防,成人健康管理作为五级防控;并主张和呼吁基因组大健康理念教育作为0级预防。沈教授的5+0级防控策略终极目标为了民众的生命健康,他坚信基因组医学的未来必将造福于大众。②刘子建:中华胎儿医学基金会主席主题:与(单基因病)携带者筛查有关的常见问题讨论中华胎儿医学基金会主席刘子健教授,做了与携带者筛查有关的常见问题讨论的报告,报告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个是预防,一个是知情的决定。主要介绍了脊髓性肌萎缩症,指出SMA主要分为四个型别,如果没有携带者筛查,就会导致患病孩子的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进行单基因病携带者筛查,就可以运用产前诊断,利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决定要不要孩子或者收养孩子,为父母做出科学的选择。刘教授指出,携带者筛查不等于新生儿筛查,可以分为基于种族的筛查,如德系犹太人筛查Tay-Sachs病;泛种族筛查:如不论种族/血统的囊性纤维化筛查;扩展性筛查、综合性筛查:同时筛选大量的单基因病,最后指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需要筛查,没有家族史的家庭同样需要筛查。对于如何开展筛查,刘教授给出了一下思路,开展ECS筛查的模式,选择哪个产品进行筛查,什么时候开始做筛查,知情同意,遗传咨询/实验室的支持等几个方面给出了明确的说明。③孙路明: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幼保健院胎儿医学科产前诊断中心主题:罕见病一级预防相关的临床问题孙教授提出罕见病整体发病率高于目前常规临床筛查疾病的发生率,目前罕见病防治主战场仍是出生后诊治。让人欣喜的是目前罕见病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到97.5%,国家实施了先天性结构畸形及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并出台了罕见病诊疗指南。孙教授认为罕见病的三级预防体系依然非常奏效,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先证者样本,精准诊断先证者,对再发风险进行评估,然后讨论干预手段,具体可以用三代试管,比如PGT-M,PGT-SR技术,可以优化家庭的优生优育。分享了7个病例,指出可以通过行业指南,大样本数据,证实扩展性携带者筛查价值。最后明确了罕见病的孕前、产前筛查及诊断治疗途径:高危人群先证者明确诊断和低危人群携带者筛查;早孕期携带者筛查;产前精准诊断基因型+宫内表型;胎儿结构异常明确诊断;最后进行早干预、早康复,大大降低了风险。④胡平:南京妇幼保健院主题:中国携带者筛查现状与问题分析胡教授指出,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突变热点的扩展性携带者筛查,包含了20种单基因遗传病、24个基因或区域、种基因变异,总体携带率达到了18.2%,X连锁携带率达到0.67%,夫妻对携带率为1.57%,同时总结了我国ECS应用于普通人群的研究、辅助生殖领域的研究。胡教授针对我国育龄人群对携带者筛查认识程度、是否接受ECS、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mosesuzhi.com/jmsszyy/10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