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岭南草药应用心得——溪黄草
引自《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
由于岭南地区“土卑地湿”,即长年气候炎热多雨,地势较低,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地势尤其低,且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日照与水分充足,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海洋、陆地兼有,适合动植物繁衍生长等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因而植物种类繁多,盛产许多独有的热带药用植物。不仅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而且还有不少质量上乘的地道药材,素有“南药”、“广药”之称。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特点,长年湿热温蒸,因此岭南民众容易出现喉咙干痛,咽喉发炎,面部长痤疮、牙龈肿痛等症状。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草药医一方人”,岭南很多中草药有很好的清热利湿作用,民间应用极为广泛,既可入药,亦可配作凉茶用。
作为一代岭南名医,广州中医院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倡导和开辟了岭南医学研究的诸多优势与特色领域,其中对南药的研究尤为重视。他在《岭南医学》一文中明确指出:“南药的研究与推广更是岭南医学的一大特色。”邓老师承家技,又于岭南行医70余年,对于南药的应用得心应手。
溪黄草是民间草药,俗称熊胆草、血风草、黄汁草、手擦黄、溪沟草、香茶菜、土黄连等,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线纹香茶菜Rabdosialophanthoides(Ham.exD.Don)Hara.的全草。因其叶揉之有黄色液汁,故名溪黄草。中国最早记载其药用价值及用法的书籍是年编印的内部资料《揭阳县民间常用草药简编》,但其中未记载其植物图和学名。后来出版的《常用中草药手册》确定中药溪黄草原植物为唇形科香茶菜属物线纹茶菜。
其味苦,性寒;入肝、胆经。有清热利湿退黄、凉血解毒散瘀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湿热泻痢、跌打瘀肿等。药理研究报道,有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护肝等作用。是民间治疗黄疸型肝炎的常用药。
邓教授多用于治疗湿热黄疸,与田基黄、鸡骨草等同用效更佳。溪黄草善于退黄,据《本草纲目》记载,溪黄草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效。而现代研究也发现,溪黄草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
物质,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以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溪黄草在广东各地临床应用普遍,民间常以溪黄草10~15克代茶饮,来清肝利湿,防治“大小三阳”、肝炎。并开发出多种以之为主要原料的防治肝炎的保健产品,如溪黄草冲剂、溪黄草袋泡茶等。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以溪黄草为主要原料,配合当地另一特色药材藤婆茶以及绞股蓝、桑叶、枸杞、山楂等精制而成的溪黄八珍茶,是当地人民传统的保健饮品,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保肝健脾之功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