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于噬盍喉哽物,生开帝旺难下腹
同学:请问老师,如何运用五运六气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和身体状态
王东明老师:我们看《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有七篇大论加上两个遗篇,内容庞大,很多文字晦涩难懂,学起来很有嚼劲儿。我觉得愿意学习五运六气,大家都很了不起
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把《黄帝内经》比作皇冠,五运六气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落地,五运六气就是可以实际推衍演算的天地人交互感应的立体系统
首先,《黄帝内经》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指向,就是我们怎样不生病、不早衰?甚至像“上古天真论”里面讲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那样,怎么能度百岁乃去甚至寿无终时
五运六气是由天干和地支这个甲子系统来推衍的,在天呈现什么、在地对应会是什么样、在人会有什么感应,把天地人互相影响的内在运行机制研究清楚了,就能把握枢机与趋势,体会“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随天地时空变化而相应调整生命状态,养生、治病才能有的放矢
壬寅年是什么情况呢?壬是木运太过,寅是少阳相火司天。你看这个运和气一相合,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木气很旺,火又很旺,风火相煽,瘦人就很难过了
因为瘦人多火,胖人多湿,多湿就是腹胀腹满,运化不利才会胖,本身肾气不足,肾精不足就推不动运化,它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辛丑胖子更难受,壬寅年瘦人更难受
所以我们看,我是个什么年龄,我是个什么体质,我是个什么状态,再跟这样的年份结合起来,进行判断,是加分的作用还是减分的作用,气运对我的体质来说是有所助益还是有损害,我们自己就能有个基本的判断
天地之气是普遍性的,但是我们每个人、万事万物的性状又不同。我们说人分五型,木火土金水里面还有木火土金水,木之木、木之金、木之火、木之水、木之土(衣冠术)
每个人的偏性是夹杂的,你是水木清华型的人,还是金木交兵型的,特质都会不同。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体质,我以前也是经常这样用,拿五运六气像八字一样排,看我的体质偏性就出来了。确实没错,五运六气排出来的体质偏性相对来说比较准确,大部分人都是能够相应的,基本上都是比较接近的
但仍然有小部分人是不一样的,这也是肯定的,为什么?因为运气毕竟是属于体质的因素之一,我们的体质有分天地人,有祖祖辈辈遗传的要素。像有的人有一些隔代隐性的遗传,我们的父辈、祖父,还有母亲这边的,外婆这边的、外公这边的,都不一样
因为我们要用连山归藏,而你的八字就是开盘的登录密码:我们有人的要素、遗传的要素,还有地的要素,你在哪里生活,就必然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影响。南方的人饮食清淡,寒冷的地方的人饮食以肉食为主,体质就不一样。不同地方的人体质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药物来调理
体质有这么多影响因素,运气只是天地人中天盘的部分,我们说的大宇宙、小宇宙。天盘最大,天遁包含了地盘、影响了音律,地又影响了人盘,人遁是生活在音律上的。所以孔圣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们要综合来看,不能把它绝对化,不能把五运六气排出来当成自己明确的体质,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可以做参考来用,后天形成的体质特点,通过望闻问切判断印证,然后完善结论
我们都知道“平人不病”,就是阴阳五行平衡的人,他的运行是良好的,自然就不会生病。可是,事实上没有平人,天地之气都没有平,要么太过,要么不及,哪来的平人?所以需要调平,这个是五运六气总的用法,这也是孔圣人为啥守死都要弘扬“诗书礼乐”,因为里面有朝夕大玄机
事实上,五运六气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怎么样制药,怎么样采药,采哪里的药比较好,采什么年份的药比较好,不同地方的人该怎么生活,在判断病机的时候,我们对于三阴三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怎么应用等等。绝不仅仅是说我们就拿这个年份的天干和地支推一下就来用,里面有太多的中医思想,很细致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都有实际的关联
我们讲体质,有伏气,就是慢慢形成的、埋伏在身体里面的体质部分。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24节气,它是固定的周期性变化,木火土金水的轮转顺序也是固定的,这个叫常气,这个气之后的下一个气是什么,顺序都是比较明确的
还有一个时气,就是我们当下的运和气是什么,这一年的运太过或不及,偏在哪里,会产生什么样的疾病,这是当下的状态,这些我们也要明确。还有未来的气,接下来的气和运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对我们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未来的趋势
伏气、常气、时气、未来之气这四个部分我们都要掌握,才能够完整地综合运用。我们人长成这副样子,是胖的、瘦的,目前已经有什么样的基础病,这个是我们自己的果,形成了当下的相。那么之前的因可以去推导,实际在用的时候,我们通过四诊合参,可以判断出你的实际体质
目前的身体状态、体质状态判断出来,再结合眼前的或者未来还没发生的运气,来判断现在这个偏性会加重还是会减轻,会发生什么样的转机。就以针对性调整饮食起居和选择对治药物,做到先见之明,实际效果出来了,就会得印证,增加对古人这种天人合一智慧体系的信心
摘自王东明法传
上九:艾
无射: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妻财:苦、微温、无毒
庚戌:流行伤寒(头痛。大烧,脉盛等)。用干艾叶三程序,加水一斗,煮成一程序,一次服完。出汗为好
辛亥:妊中作寒(大烧,发斑一由红变黑溺血)。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两次服
壬子:中风口歪。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头插入耳内
癸丑:中风口噤。用熟艾灸承浆穴与颊车穴,各五壮
甲寅:咽喉肿痛。用嫩艾捣汁,细细咽下。又方:用艾叶一把,同醋捣烂,敷喉部
乙卯:癫痫诸风。用熟艾灸前后阴之间。灸数随年岁增减
丙辰:小儿撮口脐风。用艾叶烧灰。满填脐中,外用布缚定。或用蒜盖脐部,隔蒜用艾绒灸之
丁巳:肛烂(病人齿失色,舌变白,喜睡如痴,或下痢。肛被虫蚀,烂见肠了,便难救。此病古称狐惑)。用艾在管中烧着,熏下部令烟直达患处。艾中加少放雄黄一财烟熏,效果更好
戊午:头风面疮,痒出黄水。用艾二两,加醋一升,煎成浓汁,摊纸上贴疮,一天换二、三次
己未:蛔虫病(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程式内服,能把虫吐出。又方:取生艾捣汁,天明时,先吃一点香甜食品,随好服艾汁一程式,可把虫打下
庚申:白痢。用陈艾四两、干姜(炮)三两,共研为末,加醋煮陈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辛酉:久痢。用艾叶、陈皮等分,煎服。也可用这两味药共研为末,加酒煮烂饭成丸子。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
壬戌:痔疮。先用槐柳汤洗过,再以艾灸七壮。血秽泻后即愈
癸亥:妊娠下血。用艾叶三两,芎穷、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胶二两令化尽。每服一升。日服三次,此方中“胶艾汤”
甲子: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或倒产,子列腹中)。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四升煮成二升,分二次服
乙丑:妇女崩中,血出不止。用熟艾一团,如鸡蛋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碗,同煎服(先煮艾、姜至二碗半,倒出药汁,加阿胶化开,分三次服,一天服尽)
丙寅:产后下血。用干艾叶、老生姜各半两,煎浓汤服
丁卯:忽然吐血。用熟艾三团,加水五程式煮成二程式,服。又方:熟艾烧灰。取二钱,水送服
戊辰:盗汗不止。用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加水一杯煎至作诚,临时温服
己巳:水眼肿痛。用艾烧烟,将碗盖住,过会,刮取碗内烟煤,以温水调匀洗眼,水中加一点黄连汁更好
庚午:脸上黑痣。用艾灰、桑灰各三程式,淋水循环几次取汁,浓煎成膏。常取少许敷痣上,能使痣烂脱
辛未:鹅掌风。用艾四至五两,加水四至五碗,煮五、六滚,倒入大口瓶内,将手心放在瓶口上,让热气熏。水冷,热后再熏。极为有效
壬申:小儿烂疮。用艾叶烧灰敷搽
癸酉:背疮初发。在患处先贴上湿纸,先变干的地方是疮头,用艾烘灸,不计次数。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如不散,也不能内攻了。此方被赞为神方
甲戌:虫蛇咬伤。用艾灸几次,有效
乙亥:风虫牙痛。化蜡少许,摊在纸上,铺艾一层,卷纸成筒,烧烟熏鼻。又用口呵吸烟气,即可止疼消肿
六五:茵陈蒿
夹钟:茵陈,由胡,白蒿,刚蒿,茵蒿,陈茵,绒蒿,绵茵陈,绵陈,猴子毛,白蒿,滨蒿,猪毛蒿,北茵陈,山茵陈,因尘,马先,因陈蒿,茵藏蒿,细叶青蒿,细叶蒿,安吕蒿,安吕草,婆婆蒿,马新蒿,野兰蒿,白茵陈,白莲蒿,铁杆蒿
兄弟:(茎、叶)苦、平、微寒、无毒
辛卯: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壬辰:遍身风痒。用茵陈煮浓汤洗浴即愈
癸巳: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用茵陈蒿两把,加水一斗五程序,煮成七升,先以皂荚汤洗,再以茵陈汤洗。隔一天洗一次
甲午: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乙未: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丙申: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九四:青蒿
蕤宾:草高、方溃、牵、狈蒿、香蒿
父母:(吐、茎、根、子)苦、寒、无毒
庚午:痨病。用青蒿锉细,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时及临星时各用温酒送下
辛未:虚劳盗汗,烦热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参末麦站冬末各一两,熬至能捏丸时,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后服,米汤送下。此方名“青蒿丸”
壬申: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
癸酉:温疟(只热不冷,痰多)。用青蒿二两,在童便不浸过,焙干,加铅丹半两,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调下
甲戌:赤白痢。用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用饼,晒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碗半煎服。此方名“蒿豉丹”
乙亥:酒痔便血。用青蒿叶或青蒿茎,研为末。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调服
丙子:刀伤。用青蒿捣封伤口,血止即愈。又方:用青蒿、麻叶、石灰等分,一起捣烂晒干,临用时研成末搽伤处
丁丑:牙齿肿痛。用青蒿一把,煎水嗽口
戊寅:耳出脓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
己卯:鼻中息肉。用青蒿灰、石砂等分,淋汁熬膏点息肉上
六三:白蒿
应钟:由胡、蒌蒿、蘩
父母:(苗、根)甘、平、无毒
辛亥:风寒湿痹、恶疮癞疾、夏月暴痢等。能杀河豚鱼毒
六二:茺蔚(益母草)
应南吕:益母、益明、贞蔚、推、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
官鬼:(子)辛、甘、微温、无毒
官鬼:(茎、叶)辛、微温、无毒
官鬼:(花)微苦、甘、无毒
官鬼:(根)甘、无毒
辛酉:妇女胎前产后各种疾病。用连根收采的正在开花的益母草,阴干后,取叶及花、子,碾为细末,加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不限丸数,以病愈为度
南吕:如做成梧子大的丸子,则每服为五十至七十丸服药时,随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汤汁送下
胎前脐腹前或作响,用米汤
无射:腹痛胎动,下血不止,用当归汤
应钟:衣不下,死胎不下,横生倒产,用炒盐汤
黄钟:产后晕眼黑。发狂或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
大吕:产后腹痛,时发寒热,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
太蔟:产后痢疾,用米汤
夹钟:产后月经不调,用温酒
姑冼:产后中风,半身不遂,用童便和酒
仲吕:产后气喘咳嗽,面目浮肿,用温酒
蕤宾:产后流鼻血,舌黑口干,用童便和酒
林钟: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用薄荷汤
夷则:妇女久无子息,用温酒。此方名“济阴近魂丹”
壬戌:产妇诸疾及内脏受伤瘀血等下。用益母草全草洗净,竹刀(忌铁刀)切为小段,不中煮烂,去草取汁,约得五、六斗。澄清半日后,滤去浊渣,以清汁在慢火上煎成一斗状如糖稀。收存瓶中。每取一杯,和酒内服。一天两次,此方名“益母膏”
癸亥:尿血。用益母草捣汁服一升
甲子:赤白痢。用益母草(晒干)、陈盐梅(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痢以干姜汤、赤痢以甘草汤关定。此方名“二灵散”
乙丑:小儿疳痢。用益母草嫩叶同米煮粥吃。到病愈为止。常服嫩叶汁亦可
丙寅:痔疮下因。用益母草叶捣汁服
丁卯:各种痈疮(妇女乳痈、小儿头疮,黄烂熟疮、疥疽阴蚀等)。用益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头号,分几次洗名贵怍
戊辰:各种疔疮。用益母草捣烂封疮,另取益母草绞汁内服。
戊午:又方:益母草,烧存性。先用刀划破疔根,挤出血,然后挑药入疔内,疔深者,用捻子把药送入底部。过一会,有污血流出,拭净,再次上药,直到看见红血乃止。一、二日后,根烂出,以针挑去,再敷上药,不久,合口自愈
己巳:喉闭肿痛。用益母草捣烂,加新汲水一碗,绞出浓汁一次饮下。冬月用益母草根
庚午:耳。用益母茎叶榨汁滴耳内
辛未:作洗婴汤。儿将生,先取益母草五两煎汤,儿生下后,即用此汤洗浴,可预防生疮生疥
初九:夏枯草
黄钟: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
父母:(茎、叶)苦、辛、寒、无毒
庚子: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辛丑: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壬寅: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癸卯: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甲辰: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乙巳: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丙午: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