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结膜色素痣感染
结膜色素痣治疗
结膜色素痣饮食
结膜色素痣医院
结膜色素痣用药
结膜色素痣特征

儿童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主要介绍

手足口病?水痘?猩红热?麻疹

登革热

水痘

猩红热

麻疹

一、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

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体: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型病毒感染最重。

★传染源:人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传染源。粪便中排出病毒时间长达3-5周。

★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呼吸道、密切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污染物品)。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显性感染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

★好发季节:夏秋季。

★传染性:很强,常常在托幼机构造成流行。

主要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

2.发热或不伴发热

3.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3.同时或先后出现手、足、口、臀(膝)部斑丘疹和疱疹。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

4.伴或不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

手足口病皮疹特点

1.同时或先后出现手、足、口、臀(膝)部皮疹。

2.偶见于躯干,呈离心性分布

3.散在斑疹、斑丘疹或疱疹

4.有时可呈紫癜样或水疱样皮疹

5.很少融合

6.1~3天消退

7.不脱屑

8.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

重症病例

1.EV71型病毒感染

2.发病3-7天出现脑炎、脑干脑炎、脑膜炎、心衰、肺水肿、肺出血预防

1.预防控制难度大

无疫苗、药物等特异性的防控手段。

隐性感染和轻症病例多,传染源难以发现和控制,儿童普遍易感,传播途径多,难以有效阻断。

患儿应进行隔离

2.防手足口病15字诀

常洗手、勤开窗、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

二、登革热denguefever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有两种不同临床类型,即典型登革热和登革热出血/登革热休克症侯群。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

2.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白天叮人)。

3.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临床特征

1.起病急骤

2.高热(3-5天)

3.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

极度疲乏

4.可有皮疹、出血倾向(25~50%,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和淋巴结肿大。

5.病情加重可引起出血、休克甚至死亡。儿童发病通常较成人轻

6.儿童发病通常较成人轻

登革热皮疹特点

1.于病程3~6日出现

2.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

3.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4.多有痒感

5.皮疹持续5--7日

6.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怎样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的隔离期

至少隔离至热退后3天

三、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

什么是水痘?

是由水痘-带状疮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的临床特征是全身症状轻微和分批出现的皮肤粘膜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并存。

水痘的流行病学

传染性很强:易感儿(一般为1~6岁)接触后90%发病。感染水痘后多可获得持久免疫。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高。

传染源:水痘病人是唯一的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及疱疹液中,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水痘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10-24天

2.起病较急

3.可有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4.一般在发病后24小时出疹,皮疹向心性分布,首先发生在躯干,以后逐渐向5.头面部及四肢蔓延.

6.初起时为红色针头大小的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即变成绿豆大小的水疱,周围红晕。水疱内容清澈如水珠状,疱壁薄易破,经2-3天干燥结痂,痂脱落后不留疤痕。自觉有瘙痒,水疱抓破后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整个病程约2周左右。

水痘患儿的护理

1.住室要通风。

2.衣被应清洁。

3.注意保护皮肤、口腔的清洁。

4.多饮白开水,给予易消化和富有营养的食物。

5.特别要注意手的卫生,修剪指甲,避免用手搔抓皮肤而引起继发感染。必要时给幼小儿童戴手套或用布将手包裹。

水痘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水痘患儿出疹前l日至疮疹全部结痂时均有传染性。因而患儿必须早期隔离,直至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对有接触史的易患儿,应检疫3周。

2.保持空气新鲜:出现了水痘的托幼机构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采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

3.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能有效预防易患小儿发生水痘,其保护率可达85%-95%,并可持续10年以上。

四、猩红热scarletfever

什么是猩红热?

1.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

2.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后期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肾并发症。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

2.传染期: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4.感染后免疫力:因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故患猩红热后无持久免疫力,可再感染。

猩红热的临床特征

1.皮疹: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疹面无正常皮肤,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2~3日消失。

2.草莓(杨梅)舌:病初时舌被覆白苔,舌乳头红肿突出白苔外,称“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红色),舌乳头仍凸起,称“杨梅舌”。

3.口周苍白圈:面部无点状丘疹而呈均匀红色。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

4.咽部及扁挑体充血、红肿。

猩红热的预防

1.隔离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

2.切断传播途径: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流行期间,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

3.保护易感者:对出现了猩红热的儿童机构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

五、麻疹measles

什么是麻疹?

1.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冬春季容易发生,5岁以内儿童为多。

3.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口腔内麻疹黏膜斑及皮疹。

4.暂无特效药物治疗。

5.接种疫苗、隔离病人可有效预防。

如何传染?

1.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2.麻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人打喷嚏、咳嗽和说话时,从口鼻处带出的微小飞沫漂浮在空气中,近距离内没有免疫力的人,也就是易感者,吸入这些飞沫后就会被病毒感染而发病。

3.麻疹传染性相当强,易感者是婴幼儿,如果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麻疹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大多6-18天(平均10天左右)

2.前驱期:常持续3-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炎及结膜炎、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

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突然高达40-40.5℃(“疹出热盛”),咳嗽加剧,伴嗜睡或烦躁不安。甚至出现肺炎征象。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开始消退。

麻疹皮疹的特点

1.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

2.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疹间可见正常皮肤,不伴痒感。以后部分融合成片,色加深,呈暗红色。

3.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后消退。

如何预防麻疹?

1.控制传染源:如果发现自身或家人症状可疑,医院检查。麻疹患者应隔离到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隔离到出疹后10天)不要外出,以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2.切断传播途径:麻疹病毒畏惧阳光和空气,病人的用具、衣物等在室外阳光下或流动的空气中保持30分钟以上即可使其失去活力,切断传播可能。用紫外线或一般消毒剂如84消毒液也能有效地杀灭麻疹病毒。

3.保护易感人群,增强免疫力:婴儿8个月时就应该按照计划免疫接种第1次麻疹疫苗,1岁时进行1次加强免疫。1次接种后的免疫作用可维持4~6年。

如何预防麻疹?

1.培养良好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

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

注意均衡饮食、充足休息。

定期运动、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2.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经常打开所有窗户,使空气流通。

避免前往空气疏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集体儿童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mosesuzhi.com/jmsszzl/10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