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来势凶猛,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与病毒作着可歌可泣的斗争。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知晓它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尤其是不太被重视的眼部传播途径。
眼部传播是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多种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在内,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或体液,经过破损的皮肤或眼、鼻、口腔黏膜产生个体间传播。?国家卫健委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提出传播途径依然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亦可通过接触传播。?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发布的指南强调了应重视手卫生、个人防护以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造成感染的可能。?根据CDC对冠状病毒的介绍,包括口、鼻、眼等黏膜组织均存在接触后感染的可能。以肠道病毒结膜感染为例
肠道CV-A24变异株(coxsackievirusA24variant,CV-A24v)及人类肠道病毒70型(HEV70)可引起急性传染性结膜炎,当病毒吸附并进入细胞后,直接通过mRNA翻译合成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
病毒在宿主结膜、角膜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可迅速繁殖复制,大量复制的病毒破坏了宿主细胞的代谢,导致细胞破坏与死亡,同时迅速释放大量的病毒颗粒,并感染周围正常细胞,引发严重的组织炎症反应。病毒也可以经结膜进入血液,进入影响全身。
眼部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病毒眼部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通过飞沫直接入眼,例如患者咳嗽、打喷嚏都可能导致飞沫直接入眼。●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后再通过揉眼等途径感染。这两种传播方式都需要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外面的空气中究竟有没有病毒,需不需要特殊的眼镜防护呢?多数冠状病毒喜欢低温繁殖,在空气中存活时间目前尚无明确说法,与温度、空气湿度、紫外线、悬浮颗粒等都有密切关系。理论上说一个病人路过,咳嗽后飞沫大多数很快沉降到地面,但部分可能附在空气中的悬浮微粒上存活,在这期间有人经过有落入结膜的风险。但实际上这种风险是极低的,因为空气的流动,导致病毒被稀释,病毒的量不可能达到致病的程度。当处在密闭空间如室内的时候那还是有感染可能的。因此平常出门进行户外运动或活动,人群密度低、通风情况良好不必过度紧张,没有必要佩戴护目镜。1月23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医护人员由于直接接触发热病人,需要佩戴护目镜进行防护;普通民众如若不住院、不接触发热病人,暂不需要护目镜,用口罩可以防护。
REC
科学防护,重在减少接触?针对以上病毒传播的特点,医院眼科专家还提出以下防护措施和建议:●手卫生防护:接触外界环境后增加洗手次数(如无条件,建议应用含酒精免洗手部消毒液、含酒精湿巾进行手部消毒)。●避免揉眼:避免污染手部或其他物品接触眼、口、鼻等黏膜组织。●加强消毒:酒精擦拭外部接触过物品。如去过高危的地方,回家后建议对外部接触物品进行消毒,外衣可以挂在窗口通风处。●佩戴护目镜或眼部防护:在医院等存在较高病毒传播风险的地方推荐佩戴。另外,很多近视患者关心是否配戴近视眼镜即可达到护目镜作用,答案是否定的,近视眼镜的保护是局部的,很难防止飞沫的接触。●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控制稳医院就诊,减少到市场、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从根本上降低群体间传播可能。重视科学防护、避免恐慌,在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战斗中我们必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来源:协和眼科资讯、中国新闻网本文编辑:李霖▼………喜欢,请让我知道你“在看”………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