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在济南市民间传承工作委员会上的演讲
各位医学界的前辈和各位中医同道,大家晚上好。我是杭州问安中医卢声声。很感谢刘会长的邀请。今天晚上我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悟和体会。有说的不好地方,还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正。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想和大家分享以下四个内容:首先我会谈一谈经络的本质,再聊一聊关于刺原针法的一些操作。接着我会聊聊针刺的手法和何氏骨伤的一些经验。
我是大概在十岁的时候就跟着师父开始学习正骨。小时候不仅学习骨伤的知识,也就是正骨接骨,还跟着师父上山采药,也学会了怎么样制作一些膏药来帮助骨折的恢复,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骨科常见的疾病的处理。之后我去了广西中医学院。那时候叫广西中医学院,现在是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广西中医学院就读期间,我主要学习了针灸。然后我毕业之后去了迪拜,阿拉伯的一个国家。在那里我工作两年之后就回到上海。在上海的时候,我医院从事一些管理工作。期间我认真的思考和总结了自己以往的一些临床经验,就把这一套“经象理论”总结了出来,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应用于临床。
我在杭州在几所不同医院待过。期间我就用这套理论付诸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今天晚上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经像理论”的具体情况。
在“经象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有两本比较重要的书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启发。第一本就是黄龙祥院士的《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第二本就是张长琳教授写的《看不见的彩虹-人体的耗散结构》。这两本书一本从传统的角度,一本从现代物理的角度,阐述了他们对经络本质的一些理解。当我把它们两者的理解结合起来的时候,我发现我找到了一套比较全面完整,而且能够解释我在临床上见到的一些现象的这么一套理论。
自从刘会长邀请我在这里做个讲座,我就开始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到底是分享一些实际上临床的经验,比如说什么病用什么治法,用什么穴位,或者是哪一种类型的骨折,用什么样的手法去治疗,或者之直接分享一些比较有效的方子;最后决定还是和大家聊一聊我对针灸本质,对针灸为什么能起作用,这样一个问题所做的一些思考。
我觉得对于经络本质的理解,会直接的影响到我们临床上对病人的诊断以及治疗。和最后的疗效也是非常关系的。所以我决定今天晚上跟大家聊一聊理论上的东西。我认为理解经络的本质,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你去研究一个人,但是连人到底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搞不清楚。那么对这个人所做的后续的所有的研究都是非常吃力的,而且是有方向性错误的。其实群里有很多位老师以前也谈到过经络本质的一些研究。我这里只是提出一些,我整合了张长琳教授和黄龙祥院士两位大学者的一些学术的成果,来谈一谈对他们学术成果的一些理解和应用。
经络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下这三幅图,第一幅是唐代的《产经》。这本书里面画的一幅经络图,是足太阴脾经。第二幅图是四川洛阳的经脉漆人,也叫做涪水经脉漆人。出土的时间是在年,地点是四川省绵阳县永兴镇。当时在永兴镇的双包山2号汉墓里面发现了这具漆人。然后第三幅就是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经络图,是胆经的经络图。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三幅图有什么区别?可以看到前面两幅图,包括唐代产经的经络图,以及双包山的这幅经脉,他们的经络是直的,而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经络图有很多,我觉得是比较奇怪的弯曲。比如说在胆经的颞部,就有很多奇怪的曲折,以及在肾经在我们的踝内也有一个奇怪的曲折。
-不同时期的经络图-
经脉的发展从一开始到现在,经历了无的有线这么一个过程。从这些史料上我们可以推断,在最初的阶段,至少一部分经脉的循行线为两点连线。经脉的起点是在腕踝部分相应的脉口处;经脉循行的方向均自下而上,各脉之间互相连续,而且内脏不相联系。
根据这几条规律,我们再看一下,现在对经脉形成的一些假说。我分析了一下,一共有三种:第一种,就是经脉是有穴位连成线的这么一种假说。但这条假说其实很站不住脚。因为你看一下,同一条经脉的腧穴主治,他们其实是不同的。手上的、身上的、头上的这些区域的穴位主治都不是一样的,反而相同的区域,而不同的经脉,他们腧穴的主治是高度的统一。
就比如说膀胱经、胆经和胃经,他们都是从脚到身子再到头上这样一个循行路径。但是他们就算是同一条经上,比如说胃经它脚上的穴位和头上的穴位作用还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同样是在头部,无论是膀胱经胆经还是胃经,他们的主治必定有一条是治头痛。这个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就说明“由穴位连线成经络”这条理论是不成立的(如果成立的话,为什么同样作用的穴位不连成线)。
第二种假说,是说针刺和灸法的传感现象,是我们早期的经络雏形。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早期的一些文献,就知道古文中的扎针的穴位其实没有名称。比如说我们要扎胃经,那么在秦汉以前的胃经就是叫足胃阳明之脉。所以当时如果说要治疗足阳明经的一些疾病的时候,就会说刺“足阳明”(所以如果传感现象是固定可靠的,为什么不把传感路线用穴位标记呢)。
第三种假说就是比较玄一点的——反观内视。因为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里面有说过这么一句话:“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也就是说,我们入静入定之后,是可以内观到我们经络存在,以及描绘出它经络循行路线的。我手头上就有这么一本书,叫做《内证观察笔记》,是无名氏写的。里面就谈到了当人入定之后,可以看到经络的一些形态,一些抽象的经络和内脏的形象。
其实当我们重新看一下《奇经八脉考》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李时珍当时为了推寻八脉交汇穴,通过很多不同的文件文献去推算其具体位置——这个就很奇怪了。李时珍如果知道“反观内视”这么一条便捷的方法,为什么还要从这么多文献中,去寻求八脉交汇穴的具体位置呢?显然他自己也不相信这个办法。
所以现在我们又回到原来的问题——经络究竟是什么?经络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样生成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
诸位医生在学校学体格检查的时候,肯定学过这么一条,叫做“掌颌反射”。掌颌反射,就是在我们手掌的合谷或者是大鱼际的位置,用指甲或者用钝针轻轻地划过;如果能够引起面部的颏肌肌收缩,就说明大脑的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受损。
现在我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古人——我相信一两千年前,我们的古人同样可以观察到这个掌合反射的现象。那么在那个时候,如果一位古人看到了掌颌反射这个现象,他是怎么理解这个现象的?他肯定不会知道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以及大脑的结构。那么他是怎么理解的?
很有可能,他只是简单的从合谷这个位置到面部的颏肌划了一条线。因为这两个是有联系的。有联系就可以画一条线。所以这条线就是经脉的循行。
下面让我们看另外一个经脉形成的重要依据。让我们看一下冲脉是怎么形成的。在《灵枢》的《百病始生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就是说你把手放在腹股沟的位置,用掌根去卡住髂动脉,然后突然间这么一放手,就会发现一股热流就像热水一样,会流到我们大腿的下面。
从这么一个现象,就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经脉的形成,是根据他在体表上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来得出的。这些根据最主要是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体表和另外一个体表之间相互的联系;比如说掌颌反射;第二种依据就是动脉所循行的路线,以及动脉触诊点和病灶之间的联系。以上就是黄龙祥院士对经脉起源的一些理解。
下面我们看一下张长琳教授对经络的一些理解。张长琳教授认为,经络其实就是我们体内电磁波的一个驻波,它是一种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什么呢?有三个比较容易理解例子:一个是瀑布。瀑布在它的上游不断的有水落下来。那么由于落差形成一个持续稳定的水流、水流就是一个耗散结构;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龙卷风。龙卷风因为有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交替作用,给它一个持续的能量供给,然后它就持续的旋转。那么看到这个旋转的部分就是一个耗散结构。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蜡烛。蜡烛由于底部燃料的不断的燃烧,然后在空气中的氧化部分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持续稳定的一个固体一样。这个持续稳定的火焰就是一个耗散结构。
同样的,我们体内的经络也是这样一个耗散结构。它有什么能量去持续的供给它,让它在体内形成一个稳定的一个驻波呢?那么我对此经过一段的时间的思索,在《灵枢经》中找到答案。在《灵枢·邪客》里面有说这么一句话: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我认为这里面说心脉,也就是中气,其实代表的就是一种持续和稳定能量来源。心脏的搏动产生持续的机械应力,而这种机械应力和震动恰恰就是体内电磁波电磁场而形成的一个持续的能源。
这样的驻波,叠加在一个谐振腔里面,就形成一个稳定的干涉图纹。众所周知,两个粒子不能同时占据一个位置。但是波不一样,两个波完全可以占据同样一个位置,而且他们会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波,或者会相互抵消,甚至是消失。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说,这叫做“互相干涉”。
在人体存在着三个大腔——颅脑、胸腔和腹腔。这三大腔都各是一个谐振腔。由心脏发动的能量,在我们体内不同的部位振动形成驻波(就是经络);而这个驻波也会在我们三大谐振腔里面形成稳定的干涉波纹。
当谐振腔的边界条件被破坏或者改变之后,驻波就会随之改变。根据这个,我就能对以前很多现象产生新的理解。比如说以前我有一个同事,她是做推拿的。这个女生她的力气非常大,一天能推十几个病人,都不会喘气。后来她怀孕之后做了剖腹产。手术之后她力气就比以前小了很多。后来呢,我用这么一套理论去想一想,就能够理解。她腹腔内原来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封闭的谐振腔。这样一个谐振腔被手术破坏之后,虽然结构组织是会复原,但是腹腔里面的驻波永远改变了。
改变体内的电磁场,除了改变它的边界条件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引入新的能量。
我们在做针灸手法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不用手去做针灸手法,而是用身体的其他部位,会不会取得同样的效果?那么当然假设是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可以达到同样的控制和灵敏度——比如说,我们用嘴去扎针,或者是用肘窝夹着针去做针灸,会不会有同样的效果呢?
有一天看到这么一幅图。在我们手上,有几个电荷差异比较大的地方,分别是我们的手指尖和掌心。所以说当我们在做针灸手法的时候,我们指尖和掌心这些能量比较大的地方,通过金属的针身传到病人体内。
经络就是稳定的驻波,改变驻波的两个条件,第一个就是改变边界条件。我们扎针刺破了皮肤,改变了筋膜的张力,改变了肌肉的应力,这就是改变了边界条件。改变驻波的第二个条件,就是用心的能量,我们手上劳宫穴十宣穴,这些能量被针体传导进入了人体,改变了经络能量的分布结构,从而改变了我们人体的电磁场,激发了自愈能力,从而达到了治愈疾病的效果。把耗散结构理论和传统的灵枢原穴-经脉形成理论,这两套理论结合的关键点,就是以心跳为源。各大脉搏动点是经络驻波的叠加点。这样去理解整个经络的形成,就能够全面地理解经络现象。比如说刚才提到的脉动和病灶之间的联系,比如说合谷穴,合谷脉上的异常跳动和牙痛之间的联系,或者是说刚才提到的掌颌反射这样的一些个现象,就是经络-驻波现象。
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是亘古不变的。无论是在年前,还是在现在,我们和古人观察它的经络现象都是一致的。但是用于解释经络现象的经络理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28经脉的这么一套理论,只是用来解释古人和我们所观察到的“经络现象”。它本身其实价值不大。所以和学习针灸和学习其他的所有的中医理论一样,我们要看到这套理论所解释的现象,而不是纠结于理论的本身,就能更好地把握问题本质,运用于临床。
近20年是针灸学发展高峰期,比以前历朝历代都要发展的快。我们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不同的书籍,阐述了大家各自对经络的理解。比如说我比较喜欢的有阴阳九针、腹针,还有浮针,还有耳针,头皮针。还有比如我在广西中医学院时候的一位老师,刘利红老师所提倡的黄帝内针等等。在面对这么多针灸理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取舍和学习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透过他们的理论,而看到他们所看到的经络现象。
举个例子,比如说尺泽穴,可以治疗膝盖疼。我们可以从同名经,同气相求理论去解释它这么一个现象,也可以用九宫全息对应法解释这么一个现象,也可以从胚胎发生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么一个现象。但是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这个理论去解释,现象是亘古不变的。也就是当膝盖疼的时候,我们在尺泽穴上扎针,它能够使膝盖不疼,这就是经络现象。我们要紧紧的抓住这么一个经络现象,就能够找到开启治疗疾病的钥匙。下面就给大家看一看录像。
这段录像,就是我用“刺原针法”在12经络的原穴上进行针刺,从而治疗人体的各种疾病。在高树中教授的《一针疗法》里面有提到过,在原穴上去扎针治疗跟时间相关联的一些症状。比如说在5点到7点的时候有牙疼,选择足少阴肾经。肾经的原穴是太溪穴,治牙疼。这是的经络现象,所运用他的解释理论是子午流注的纳子法。而我在临床上运用原穴针刺的这套方法治疗疾病,所依据的理论是《灵枢·经脉》的经像理论。
“经象理论“是我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个藏象理论,什么是经象理论呢?
藏象理论就是把一个脏腑它所有功能,所有作用提取出来,成为一个“象”,是这个脏腑所有功能和生理特性的一个集合。比如说脾胃,脾胃在藏象理论里,其实上并不是指我们的脾脏和胃,它同时还包含了许多许多生理病理现象的抽象概念。比如说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比如说脾和思虑有关,比如胃和情志异常有关,还和睡眠质量有关等等这一些生理的现象和生理功能的集合,我们称之为脾胃的象。同样的,在经象理论里面,我们把这一条经络相关的所有的疾病集合起来,成为他的一个象,这就是经象理论。
具体怎么说呢?大家都看过《雷神》。这张海报里面,有这个雷神THOR和他的弟弟。一个正派,一个反派。我们就算是事先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从这幅海报里面,我们就可以猜出来谁是正派,谁是反派,对不对?你看,左边的雷神他是暖色调为主,坚毅的眼神,厚实的肩膀,暖色调的披风;他身上的盔甲也是以没有棱角的圆形为主,这样没有攻击性。从反派弟弟的角度来说,他布景是以冷色调为主,他披风是绿色的,然后眼神非常的阴险,身上的盔甲也是有很多棱角。
所以说,我们瞬间就可以把两者的特点提取出来,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些特点。然后,就可以猜出他们谁是正谁是反派。这《经脉》短短的一小篇文字里面,是不可能把每一条经络病候都写进去的。《灵枢》的做法就是抓住最典型的一些症候,然后把它写进了这一篇。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在脑海中就像建立正派和反派的模型那样,建立这一条经络的疾病病候模型,当我们在临床上就看到病人的时候,就可以将病人的症状和这个模型相对应,从而得出“这条经络是疾病所在”这么一个结论,再进针灸治疗。这个就是经象模型的临床应用。
经象模型在《灵枢·经脉》里面有个特定的暗语讯号,就是“是动则病”。接下来,让我们用大家最熟悉的一条经脉——足太阳膀胱经来做一个例子。我先读一下出太阳膀胱经是动则病的原文: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
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的“是动则病”。我们看到这些是动则病的症候,集合有头痛、眼睛痛、脖子痛、腰痛、髋关节和小腿这些疼痛。我们把这些症状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膀胱经的经象模型。想象一下,这个病人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的身上的这些疼痛,你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经络病候的结论。
比如说这个人得的是急性结膜炎——在《解剖列车》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后表线”。后表线的循行路线跟我们刚才所描述的这些症状所出现的位置惊人的吻合。所以很多人说托马斯在《解剖列车》这本书里面所提到的这些线,不就正是我们《灵枢》里面说的经筋吗?确实,两者在某个意义上是有重合的。但是人家用非常清晰的解剖学术语描述了整个自然筋膜力线在身体的走向和结构,以及它在运动状态下和病理状态下的一些改变。
但是在经象理论中,我们不需要那么精确的解剖知识,我们只要把症状罗列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模型,那就像是我们形成正派和反派的模型一样,跟坐在你面前对病人对比,就知道这个病人虽然只有腰背疼痛,但跟我脑海中足太阳膀胱之脉的病候模型是对应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住太阳膀胱之脉这条经脉上,去寻找它的一些阳性反应点,从而去治疗条经上的这些痛症。
这就是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我们再看一个肺经的例子。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暓,此为臂厥”。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脑海中浮现一个肺手太阴之脉的是动则病经象模型。这个人的胸口很满闷,在咳嗽,甚至有些喘。他的缺盆是痛的。他有时候会两个手抱着胸口,这样去喘咳,还有点头晕。这么样一个综合性的描述,就在你脑海中栩栩如生地出现。这时候你可以跟在临床上见到的病人进行对应。比如说一个肺气肿的病人,一个哮喘急性发作的病人,甚至和气胸的病人都可以对应得上。
当你发现,“是动则病”描述的这些症状它的一个共性的规律和你面前的病人是对应的,那你就可以在手太阴肺之脉循行路线上面去找一些阳性反应点,比如说在鱼际穴上的一些压痛点,或者是尺泽穴,或者在云门穴这些地方找一些压痛点去进行治疗。
如果你还不确定是这条经脉,还有个办法就是脉诊。
脉诊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它能够确定经络循行的路线。第二,他对病经的是有个判断的作用——当你不确定是不是这一条经脉出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脉诊来判断。第三是疗效的评估。比如说在《灵枢·终始》里面就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剩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这就是扎针之后,我们不要问她到底呼吸了几次,要留针多久;我们就要摸摸她的脉,这个脉就不是指寸口脉,而是指相应经脉的脉动点。如果脉象发生变化,说明这条经络已经通了,你就可以取针,不用再留针。
这就是脉诊在经脉诊疗中的作用。每条经络有很多脉动点,这些需要大家参考一下黄龙祥院士的《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这本书,里面就提到了很多,比如说胃经就有七个脉冲点,就是说在颊前,或者下颌,颈前、乳头下,在肚脐两侧,在腹股沟,在足三里,在足背。这些都有不同的脉动点去评估足阳明胃经的一个病理状态。
-全身经络的脉动点-
比如说刚才我们怀疑是手太阴肺之脉的问题,有咳嗽,但你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因为属太阴肺之脉有问题,也不确定他在太渊脉动点上是否能够治愈他咳嗽。简单的方法,你就摸一下她的太渊脉左右对比下,然后跟人迎对比一下;再以人迎脉为基准,来对比一下左右太渊脉的区别,这样就能知道是不是有异常跳动的脉。
然后在上面扎针,扎在太渊脉上。扎了之后再摸一下太渊脉,跟人迎脉对比看看是不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知道这条经脉已经得到治疗,是有效果的。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我们在经络研究中常会碰到的一个误区:就是把藏象学说里面的虚拟脏腑和经络学说里面的实体脏腑混淆。虚拟脏腑就是我前面举的例子;胃除了消化功能之外,还有跟睡眠功能,还有跟吐痰这些现象有关系。其实这时候胃就已经不是“胃脏”了,它是一个虚拟的脏腑。
但是,在经络学说里面我们讲的是实体的脏腑。当我们说太阴脾经或胃经的时候,我们说治疗的就确确实实是胃的脏器——当我们在心下出现疼痛以及胃痛的时候,我们确确实实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或胃经上的其他穴位来治疗;同时,也可以在胃经的足背动脉跗阳穴以及足三里上摸到异常的脉动。这个就是虚拟脏腑和实体脏腑的一个区别。
我经常被问到,这个太冲穴是肝经的,对吧?那么我们去按揉太冲穴,会不会就有疏肝理气的作用?这里面就是把“肝”在藏象学说里面的“虚拟脏腑”,和我们在经络学说里面肝的“实体脏腑”混淆了(要知道在经络形成之初是和内脏没有联系的);可以明确告诉你,按揉太冲穴是没有“疏肝理气”作用的,它也不会有一剂柴胡疏肝散的作用;但是按揉太冲穴,能够治疗会阴,就是生殖器的问题。
为什么不能治疗两胁的问题?两胁是胆经循行的位置。所以两胁胀痛还是要从胆经上去治疗;肝经其实上是循行于阴器的这么一条经脉。它的脉动跟阴器是有直接联系的,而不是跟两胁有联系。在以前古时候,肝经其实并没有上到胸侧,只是止于阴器。因为它叫“厥阴”。厥阴其实就是指我们的阴器,跟生殖器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看一下肝经的穴位主治,就可以发现,很多是指疝气或者是带下等等,这些跟生殖器有关的疾病。
第三个内容,我们聊一下针刺的手法训练。我带过很多学生,所以我设计了一套比较有效的针刺手法的训练。我把这套针刺手法叫做“基础手型”——一个一点都不炫酷的名字。在语音上其实挺难分享技术手法的,我就把它基本的原理跟大家解释一下。
“基础手型”有三个要素:沉肩,坠肘、松腕。松腕就是指把锁骨压平,胸大肌发力;使我们在脚跟和膝盖,还有腰发的力能够传到手上;坠肘就是指手肘靠近胸壁;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肱三头肌发力,肱二头肌松弛。
所以在扎针的时候,你可以摸到我的手臂,上面的肱二头肌是软的,下面的肱三头肌是在变硬发力的。然后松腕,就指我们的手腕是成一个直角的,并且在我们人体正中线上去发力进针。
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套基础手型来训练针刺手法呢?它的好处一共有四个,我把它总结为针刺的四要素。用英文来讲是就是TSPC。
T——Trajectory就是针尖轨迹。用基础手型,可以让我们的针尖在空中刺入皮肤的这条轨迹笔直,因为直线是连接两点最短的距离,是最快的。快,就意味着没有那么多进针的痛苦。
S——Strength就是指持针力度。当我们用大肌肉(肱三头肌)发力,来做一个进针的手法时候,就会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向下力。此时我们前臂的小肌肉以及掌腕关节就可以做一些更精确的一些小动作,增加我们手法的控制力。
P——Precision是指针刺的精确性。如果让针尖在空中划过比较长的轨迹,再接触到皮肤,这时候就没有精度可言了;但是如果你针尖跟皮肤距离的很近,那就没有了较高的初速度,所以进针就会痛。用肱三头肌发力,使我们手臂呈一个鞭状运动,在距离皮肤半公分的地方就可以爆发出比较高的一个初速度,进入病人皮肤,就不会非常的痛。
C——Control是指我们在不同层次、深度这样一个控制能力。当用基础手型发力的时候,因为使用大肌肉(肱三头肌)发力,大肌肉发力会比较稳定,所以我们能够很好的控制住进针的深度。在扎火针的时候这个特别管用。扎火针的时候,如果对深度控制得不是很好,很容易误伤到下面的器官,还有血管神经,这样就不太好了。
整个扎针的步骤,我总结了20个字,把它称之为“刺探五步”。
第一步就是“甲掐孔痣”。甲掐孔就是用手指甲掐在穴位上形成十字,或者是用毛孔或者是色素痣、扁平疣或皮肤上的一些标志性的“地标”,来确定我们要扎的位置,这叫甲掐孔痣。
第二步是“抖腕飞针”。如果用刚刚说的基础手型去扎针,就可以做一个飞针的动作,比较精确,而且比较快,没那么痛。
第三个就是“押指移向”。针尖进入到皮肤之后,我们用左手的大拇指,或者是中指、食指做押指,用押指去挪动皮肤,去调整针尖的方向。
第四点是“龟探求跳”。就是针尖完全进了真皮层之后,就像乌龟探头一样,左右探寻,一直到肌肉跳动为止。这样疗效会比较好。
第五点是“捻停豆退”。这个就是《针灸大成》提到的,在取针的时候,必须先把针身退后一个豆子的那么大的一个距离,停一停,然后再取出来。我发现这样可以避免针身对肌肉纤维的缠绕,产生不必要的疼痛。
以上就是对针刺手法的一些体会。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何氏骨伤一个非常好用的方子。这个方子我也用了十多年了,无论是泡药酒或是直接打粉之后,调酒调醋外敷在扭伤或者骨折的地方,都有相当好的促进康复的作用。
这个星期还有一位腓骨远端小头骨折的一位老太太,在我这里治疗。三个星期就可以完全下地走路了。我用的方法就是手法正骨,然后给他附上这个药;我小时候师父还有一个被车撞到了的老太太,全身粉碎性骨折。也是这么用。用美人椒和小螃蟹捣烂之后,外敷了这个药粉,它一个月就能去买菜。所以这个方子是经过很多代人实践运用的,我觉得是比较好用的一个方子。
这个方子的组成是桃仁八两、生栀子一斤、侧柏三斤、红花一斤半、当归二斤、大黄三斤、黄连八两、黄柏一斤、黄芩一斤、骨碎补三斤、薄荷两斤、防风一斤、牡丹皮二斤、金银花二斤、透骨消两斤、三七一斤、蒲公英一斤,自然铜一斤、赤芍一斤、土鳖虫一斤。
上面这些药按照这个比例打粉,然后用醋或者是酒调一调,附在骨折的地方,或者是脚踝扭伤的地方,会有很明显的止痛和促进促进血肿吸收的作用。放一点冰片或者樟脑,它的渗透效果更好,所以消肿的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好的,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白癜风中医白癜风有什么中药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