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的大便失禁问题,针刺往往效果显著。特别是本文介绍的腹针疗法,在方药频施无效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二篇是林超岱先生给出的腹针取穴方法,图文并茂,一文教你掌握腹针取穴要领。
案例
某患者,女,66岁。年6月15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因劳累而发生中风,确诊为脑梗死。诊见右上肢成挎篮姿势;右下肢膝关节不能屈曲、行走时呈强直性迈步状态。伴面色萎黄,动则汗出,夜间两腿发凉,食少不知饥,身困重而无力,大便日行六七次,且不能控制。舌质偏淡,六脉细软。证属脾肺气虚,气不运血,处方:
黄芪g,赤芍、制附子、肉桂各10g,当归12g,桃仁、红花、地龙各6g,党参、炒白术各15g,木瓜40g。
5剂后,食欲增加,自汗已止。腿已不发凉,六脉较前有力,但大便失禁如故。
因虑其久病伤肾,肾气不固,故入菟丝子、蒸首乌各21g,又进5剂后,肢体功能已有明显改变,但大便失禁依然。乃采用腹针疗法:
取穴下脘、天枢(双)、大横(左)、大巨(左)。捻转手法,得气后去针。
上午治疗后,下午未解大便,第二天下午解大便1次,已成形,能控制,腹胀明显减轻。
毎日1次,连续针刺6次后,大便失禁再无复发。
点评
本案腹针处方正确。似乎引气归元、双天枢、双大横均深刺更佳。
腹针基础方之(引气归元)
腹针取穴方法
一、水平线
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医者将刻度尺端平,以水平线测量。如果自身进行测量,亦可站立对着镜子用刻度尺量,但可能不够精准。
二、比例寸
无论高矮胖瘦均按比例寸取穴,上腹部从中庭穴(胸剑联合中点)到神阙穴中心点为8寸;下腹部从神阙穴中心点到曲骨穴(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为5寸;腹部一侧外缘至神阙穴中心点为6寸,可以从腹侧用一刻度尺贴腹璧外缘与床成90°角垂直伸出,用另一刻度尺与前尺的平面角90°相交向神阙处度量,所得的直线(水平线)距离为6寸。
三、中庭穴的选取
中庭穴位于任脉上,膻中穴(两乳之间前胸正中线上)之下、鸠尾穴(胸骨柄之尾)之上,双侧肋骨向胸上融会成胸骨的下缘凹陷处。我的经验是左手拇指置于大致位置,右手中指从左右肋骨往上轻推,两手配合反复确认。因为找准中庭穴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影响上腹部所有穴位的位置。
四、任脉的选取
根据薄智云教授的经验和我们的论证,任脉应当位于腹白线下方,而腹白线有扭曲现象,因此简单地把腹部的正中线作为任脉来取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正确的。腹白线多从汗毛聚集或色深或色浅的走向进行观察,一般来说,只要仔细观察均能较为容易找到。实在分辩不清时,就先以腹部正中线为准,施针后若出现效果则说明位置正确,否则需要重新考量。
五、定位穴的选取
腹针定位穴一般选中腕、下院、水分、气海、关元、双滑肉门、双外陵,其他穴位可以根据它们的位置进行定位。建议大家一定要用刻度尺进行度量,网上有一些人鼓吹不用尺子量,似乎很有“水平”,但是存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巨大凤险。
六、针刺的深浅
腹针中针刺的深浅决定了疗效的显现程度,非常重要。薄智云教授将腹壁分为天、人、地三部,天、人、地中又各分为天、人、地三部,共九部。
调针到位的原则是:调理腑脏一定要调到地部,调理经络一定要调在人部,调理局部一定要调在天部。鉴于本书收集到的许多病案并没有说明针刺深浅程度,为便于大家学习和临床运用,以上给出的建议处方中均标出深刻、中刺、浅刺,仅供大家参考。
何为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脐腹部施术,据传统中医辨证法思想立论而实施的一种全新、安全、稳定、见效快且疗效持久的临床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是医者亦为中医临床学术思想的最高思想境界。疾病窗口期的医疗干预是腹部施术的核心思想和手段。人体所谓的“健康”,主要依赖人体自身的调节和修复功能能来达到阴阳调和的有序状态,医者通过脐腹部母系统施术,内外感应来调动患者气血调节其各脏腑组织器官盛衰以恢复健康,以形象比喻之,腹针大夫尤如钢琴“调音师”将不和谐的音符给调控过来,亦如宇宙间的一个导体(介质),是能量及信息传递的第一中转站。
通过在腹部的施术来治疗全身性疾病是目前中医领域中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临床适应症广泛,见效快,疗效持久,操作简便。是所有已知临床各种侵入性治疗方法中,病患感觉痛苦最小(甚或无痛感)的微针疗法,而其临床效果则是其他疗法无法比拟的。
腹部的神阙经络调控系统
人之始生,生于脐与命门,乃为人体十二经脉生长,五脏六腑形成之根柢也,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脐带是人体化生前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最缜密的“信息储备”调控系统,胚胎的形成是通过母体→脐带→供给的气血精微而成形的。在这一过程中脐带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会收集一些信息并储备,适时调节控制各组织器官物质输出补给,因此腹部的神阙经络调控系统成形于胚胎期,此乃为我们人体经络系统的母系统。
胎儿出生后这一早期的经络系统虽不再利用。但其在人体腹壁浅层形成的早期经络通道及其结构依然存在,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自身信息储备亦日趋丰满。医者通过脐腹部母系统施术,使之一步到位即“刺至病所”立起沉疴,病退人安。
腹针疗法的特点及适应症
1取效快(脐周)腹部作为先天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储存着我们先天体质的大量信息。同时腹部又是人体脏腑器官最多最集中,经过与集聚交会的经脉最广泛,分布于此的腧穴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利用腹部的经络来调控人体的脏腑机能其路径最短,效应亦最快最直接,医者通过脐腹部施术,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医者临床上辨证精,取穴准,组方合理,调治恰当,即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2无痛安全由于腹部解剖学特点—“腹部深似井”,医者针刺腹部腧穴时入针较浅,离腹腔内脏腑器较远,且腹部在施术时要求医者一步到位刺至病所。与传统针刺方法不同,患者无酸麻胀痛苦感觉。因此与其它针刺方法相对而言,病患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腹针疗法的另一突出之特点及优势所在。
腹针疗法临床适应症
1内因性疾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不调所致的疾病。例如:业障病、抑郁、焦虑、失眠、情绪不稳、急躁易怒等行为异常的诸症候群。
2外因所导致的一些疾病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太过所致的疾病。如:感冒、疫疠毒邪、浸淫疮疡、脓肿、风火丹毒、中风、头风等。
3不内外因所导致的疾病如:因劳逸不均、饮食不节、作息调摄不当、以至于产生的痰饮、淤血、结石、劳损、瘰疬痰核等。
4久病及里的慢性病久病及里的慢性病,疑难杂症及亚健康群体所表现的综合症候群。
5治未病腹针最有效的治疗乃为机体功能性疾病及部分器质性疾病。治未病又是腹针最突出的特点,却能催生人的肾精及元阴元阳的再次释放而焕发生机。
6经其他针灸方法效果不佳者经其它针灸方法疗效不佳者,亦为腹针的临床适应症的范畴,如下举证:高血压(继发性)、心脑血管性疾病、Ⅱ型非胰岛依赖型糖尿病、抑郁症、耳聋、耳鸣、眼底出血、球后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先天性弱视、斜视、视网膜黄斑变性、肩周炎、颈腰椎病、截瘫、强直性脊柱炎、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痛经、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症、部分继发性不孕、不育、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免疫功能下降引起的,易感、复感、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感染、中风(包括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面部痤疮、黄褐斑、蝴蝶斑、生晒斑(光敏性皮炎)、牛皮癣、银屑病、神经性皮炎、麦粒肿、急性流行性结膜炎(红眼病)等;消化系统的一些疾患,如:急慢性胃炎、胃肠痉挛、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胃贲门失弛缓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小儿自闭症、小儿脑瘫等。
专家简介
李松芝:执业医师、主任医师,曾执业于黑医院(三甲),现致力于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医学与文化。李松芝老师自年开始从事医疗行业工作,年开始跟随特效腹针专家郑怀玉老师学习并应用腹针,年跟随周嘉荣老师学习宗筋疗法,深受启发,并将宗筋的落藏理论应用到腹针当中,获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年开始在中国针灸推拿协会教学授课,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与所得无私的传播给社会。
课程主讲内容是什么?
1)疼痛科:偏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鼠标手、腱鞘炎、腰椎病、关节炎;
2)内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荨麻疹、痛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脂肪肝、肝硬化、肿瘤术前后调理;
3)儿科:湿疹、哮喘、呼吸道感染、尿床、过敏、鼻炎、发育迟缓、厌食症、多动症;
4)消化科:腹泻、便秘、胃肠炎、腹胀、肠梗阻;
5)呼吸科: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
6)神经科:偏瘫、面瘫、中风后遗症、癫痫、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
7)睡眠科: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梦魇;
8)眼科:近视眼、用眼疲劳、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白内障;
9)女科:子宫肌瘤、乳腺病、痛经、月经不调、闭经、不孕不育、妇科炎症、阴痒、产后护理;
10)男科: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
11)情志科:更年期综合征、忧郁症、学习障碍;
12)美容科:减肥塑形、丰胸、痤疮、黄褐斑、脱发、早白发。
开课时间:1月1日-4日(01日报到
)学习3天北京
研修费用:元会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