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是台湾的老阿婆,她八十多岁还可以读老师的书,这次跟她的儿子一起回祖国故乡来,找到老师说,她现在年纪大了,以前吃了很多药,吃到口水都没有了,这一两年来,胃口都老不开。老师说,年纪大了,就像破车一样,不是要怎么开,是要怎么养。少吃点,三餐准时点最好。
她又说,两年前中风过。老师把脉后说,你这病也复杂,但主要是肝胃不和,胆胃之气上泛,所以吃不下饭,腰腿没劲,当务之急是要把肝胃调好。
病人又说道,大便比较困难。老师随后给她开小柴胡汤,加酸枣仁、巴戟天、竹茹。
方药为:醋柴胡6克,黄芩8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红参10克,大枣3枚,炙甘草6克,酸枣仁12克,巴戟天10克,竹茹20克。2剂。
没有给她开太多的药,毕竟老年人身体消化功能不如年轻人,故药物宜少而精。
《太氏药谱》中提到,凡久病,老年病,重病,往往胃气虚弱,不耐重剂,需从小量微量开始,欲速则不达,好比奄奄一息的火炉,加煤是必需的,但若多加猛加,反而灭火。如果由微量开始,少添勤添,慢慢就会燃烧起来。
第7个病人,老师指着他的眼睛说这是典型的白睛溢血。老师说,如果出血厉害,整个白睛都变红了。原来这就是兔子眼,来这么久是见到第一例。
老师说,在中医辨证上白睛归肺所管,眼睛为肝之窍,白睛溢血,就是肝肺二经火热过盛,伤了血脉。这时单用桑叶一味,30~50克,煎水直接喝,清肝肺火热,凉血止血,效果极好。
原来这白睛溢血就是西医所说的球结膜下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加重出血,整个眼睛都变红,甚至双眼都会。
第10个病人,子宫肌瘤,她跟老师说,为何我喝水都会胖,最近长了十几斤。
老师说,别吃水果了,你脾不好,脾能运化水湿,脾阳被寒凉的东西伤过后,水湿化不开,腰圈就会长得粗大。
这病人关尺脉濡沉,就像陷到水中一样,或者说陷到泥潭中,黏黏糊糊。所以这样的病人就不能再吃鱼了,鱼生痰,鱼身上黏糊糊滑溜溜的,脾虚之人消受不过来,就通通变成肥肉,堆在那里。所以老师给她暖宫祛水的药,蜂房、紫石英暖子宫,炒薏苡仁、滑石渗利下焦水湿。
第21个病人,女,43岁,典型的贵妇人,打扮时髦。老师还没给她把脉,就看她手相说这手掌紫暗得那么厉害,如果这两条血脉再暴露出来的话,你心脏恐怕就要搭桥了。病人点头说,是啊,大夫,经常胸闷气短,不知怎么回事。
老师说,你整个人的气血状态就像一潭死水,腐烂的水容易长东西,瘀血痰湿体质也容易得癌瘤。流水不腐,腐水不流。随后老师就叫我们开血府逐瘀跟参附龙牡汤合方,血府逐瘀汤是调她的瘀血体质,她整个人气色晦暗;参附龙牡汤是调她的脉神,病人脉象神不够,走路还容易喘气,用参附龙牡把元阳往下封藏,瘀血、滞气只要能够往下行,疾病就能渐渐好转。
方药为:桃仁15克,红花8克,当归尾1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生地黄15克,枳壳12克,桔梗12克,柴胡10克,川牛膝12克,红景天20克,银杏叶20克,红参15克,附子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3剂。
病人吃完药后来复诊,说最明显的体会就是上楼梯没有以前那么喘了。老师说,上次你来时整个血脉都是瘀堵的,脸都是暗的,现在脸比上次明亮多了。血脉通畅了,整个人肯定会舒服。
第31个病人,女,不到30岁,也同样打扮时髦,染着头发及指甲但是却得了青春痘,而且痛经大半年。
这病人下有宫寒沉积,上有瘀血痤疮。老师上下并治,用参附龙牡加大黄,把沉寒之气从肠腑涤荡出去。再用黄芪建中汤加乳香、没药,持中央,灌四旁,把脾胃脉养起来,脾主肌肉,气血就能运化到四肢中去。祛除四肢冰凉以及面部痤疮,最后加入龙胆草4克以解肝毒。病人染发染指甲最直接的就是伤到肝脏,龙胆草能把肝胆毒火引到下焦排出去。
方药为:白参10克,附子20克,龙骨20克,牡蛎15克,大黄20克,龙胆草4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炙甘草8克,黄芪20克。3剂。
第35个病人,是四川成都过来的。有类风湿病十多年,现在手指变形,痛到已经不知痛了。老师说,像这类风湿病绝对要忌食生冷瓜果,一吃凉的,肚子就不舒服,关节就疼痛加重。病人问,他现在不怎么痛了?
老师说,你之前正气足它还会痛,当正气废了它反而不痛。
老师摸脉后说,你这是典型的脾肾阳虚。随后给他开附子理中丸,再加封髓丹,通过补土伏火的思想,把病人的虚火往下收。
老师说,这病人要把他脾胃补起来,脾胃中焦健旺起来后,关节会好转,好转过程,疼痛就会加重。平时还可以用老鹳草煎水来外洗,这都有好处。
节录自《任之堂跟诊日记2》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