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严芷莹余宁朱清华
视频
严芷莹余宁
文字
朱清华徐阳郭琦璠严芷莹
责编
彭书慧
美编
陈雯卿
05:58弯腰,曲膝,整个人微微下蹲,咬紧牙关,将扁担搭到肩上,后脚发力向上一蹬,差不多一个成年人体重的垃圾就这样挑在了司圣芳瘦弱的肩膀上。
(司圣芳在挑垃圾)
一根扁担,一双铁肩,在中山陵上,有着这么一群“挑山工”,他们挑的不是货物,而是垃圾,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肩,挑起维系整个中山陵清洁的重任。
“挑山”
杨国和和司圣芳是一对夫妻,也是中山陵上两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他们在中山陵从事环卫工作已经有十年了。凌晨五点半的南京,天只是微微发亮,杨国和夫妇就早早的起身,准备今天带去工作的午餐。六点四十左右从家里出发,骑上电瓶车,七点二十到达中山陵,开始准备工作,这是他们每天不变的行程。
夫妻俩工作的区域挨在一起,两人分工合作,丈夫拖地,妻子擦垃圾桶,不长时间,数千平米的台阶,二十个垃圾桶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做完这些,夫妻俩分开,回到各自的区域,司圣芳拿着水桶和小拖把从下往上走,搜寻着没有拖到的死角,弯腰奋力擦拭,一些粘在地上的顽固污垢要用指甲才能一点点抠下。
(司圣芳正在接受南大新传记者的采访)
在中山陵宽阔的台阶两侧,有着两条长长的排水沟,树叶落下堆积其中,会影响沟的排水功能,所以每星期司圣芳都要“推”一次沟。
戴上手套,拎着扫把,司圣芳来到排水沟最上端,小心翼翼地跨过扎人的铁树,爬下排水沟,操起巨大的竹扫帚,顺着沟把树叶往下扫,树叶越扫越多,她用手捧起一捧捧的枯叶,扔到两旁的绿化带上,算是回归大地了。
清理两条排水沟花了将近四十分钟,等司圣芳上来一看,白手套磨损得更破了,掉落的树叶中不乏捣蛋分子,扎穿了手套,也扎破了她的手。
接着便是工作中最主要也是最繁琐的工作——扫地,一百多级的台阶,从上到下,再从下往上,游客很多,刚打扫过的地方,也许下一秒就会多出新的垃圾,所以杨国和夫妇必须不断地跑上跑下。
这不是直上直下,而是像在小学生在练习簿上写字儿一样,一行一行台阶地上下打扫,一天下来,都数不清到底走了多少个来回。
(杨国和正在工作)
游客们来来往往不停,垃圾桶里的垃圾也满了上来。
“差不多可以往下挑了”杨国和向妻子说道,两人回到休息间,一人拿上两个麻袋,一个麻袋装其它垃圾,一个麻袋专门收集塑料瓶,热天喝水的人多的时候,塑料瓶也能卖上好几块钱。
杨国和打包好自己负责的垃圾之后,摘下手套的手上“沟壑”异常明显,都是陈年的老茧。
(杨国和的手)
看到妻子打包好,他连忙大步走过去接下麻袋,然后二人合力将两个麻袋拴在扁担上。
今天是司圣芳负责把垃圾挑下去,挑上整整两麻袋的垃圾,她一米五几的身材看上去更瘦小了些。刚搭上肩膀,两袋垃圾摇摇晃晃,她的身体似乎也跟着晃动了几下。司圣芳习惯性的用右手轻轻拉着后面的麻袋,这样可以减少下台阶时前后左右的摆动。阳光斜射,影子中的司圣芳似乎还没有麻袋大。
(司圣芳正在挑垃圾)
来到垃圾房,倒完垃圾,折好麻袋,司圣芳捡起手套和扁担就往回走。没了肩上的重量,回去的路顿时轻松了许多。这位忙碌了一天的老人终于可以放慢脚步,逆着人流悠闲地走向自己负责的区域。人群中的司圣芳,身着环卫工人制服,显得有些疲惫。
“岗位”
一天下来,夫妻俩几乎没有什么休息,累了就靠在垃圾桶边或者石像边站一会儿,渴了就到休息间喝口热水。不只是杨国和夫妻俩,环卫工人们喝水吃饭大多不会一起,一个人在吃饭,另外一个人就暂时负责一下他的工作区域,以防有垃圾没人打扫。
(环卫工人休息间)
环卫工人们并没有工作餐,中午也没有时间做饭,要吃午饭只能早点起来准备好,带到山上用微波炉热一热再吃。
夫妻俩告诉我们,他们每周只有在周一景区闭馆的时候才能休息,而平时工作时间从早上7:30到下午5:00,没有什么时间去买菜,所以每周一他们都会尽量买上一周的菜,就算是这样,也要经常备上咸菜下饭。
在景区工作,意味着所有的时间都得和景区捆绑起来,“别人放假,我们就加班。”杨国和说道,只有当景区关门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放假。
当被问到有没有考虑换工作时,他说:“像我们我们这个年龄换什么呢?换也没人要啊。”
老伴儿也在一旁说道:“清洁工这个岗位,年轻人也不会去做,也只有我们来做了”。
(杨国和和司圣芳)
夫妇二人不是一开始就做环卫工作的,刚来南京时开了一家饭馆,经营不佳,却误打误撞被食客介绍到中山陵从事环卫工作,夫妻俩这一干就是10年,一开始在厕所搞了5年卫生,又在钟山的音乐台景区工作了五年,之后杨国和因为腰间盘突出做手术休息了3年。
“在这儿干了十年,肯定是这个情况啊,对腰多少都有点影响。”但当中山陵清洁队队长打电话请他回去工作时,他还是答应了下来。
对于夫妻俩回到中山陵工作,子女并不是很支持,杨国和说,“就为这个事情,孩子们特地去(中山陵)看看环境好不好,一看环境还可以,像之前的工作,环境不好立马就让我们回来。”
但是因为腰的问题,杨国和中午都得休息一会儿,每当这时老伴儿就会临时负责起两个人的工作,让他在密集繁重的工作间隙,能够喘口气。
“门面”
当晚我们来到了老两口的家里进行采访,夫妻俩习惯在家里开着电视,CCTV正播放着一档叫《机智过人》的综艺,很巧的是当时正在介绍一款“清扫机器人”,因为职业的关系,这引起了夫妻俩的兴趣。
杨国和很自然地把清扫机器人和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清扫机器人虽然可以减轻清洁工的工作,但是也要看工作环境,在中山陵这种有很多台阶、人流很大的地方就不适用,远没有人力清洁来得快。他相信即使技术在飞快的进步,人力清洁工还是必不可少的。
“他在中山陵工作得过证书,上过电视和报纸。”妻子补充道,说着,还走到卧室拿出证书给我们看。对于杨国和来讲,选择在中山陵继续进行清扫工作已然不只是出于生计的选择,“中山陵是南京的窗口,必须要把它搞好啊。”说到这,他的语调也变得激昂起来,“到南京来玩的人大多数都要到中山陵去一趟,你不搞好肯定不行啊。”
(中山陵俯瞰图)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我们不一定要当掌舵者,但要做好一个船员应做的工作。“挑山工”,一个被公众习惯性忽视的群体,被知识社会边缘化的职业,用他们的双手维护着景区的清洁,维护着中山陵的门面,也维护着南京的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