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遇到堂哥,他正坐在家门口的毛竹堆边上休息。堂哥是篾匠,或者说曾经是一名篾匠。之前,他的篾匠活很多,只要去上一家农户就得待上好多天,打造新的器具椅筐篮什么的,还有修补。现在还有做,只是明显活少了很多,下雨天在家做点村民要的东西,晴天就干别的农活,最近这段时间以帮别人砍毛竹为主。有着同样手艺的村民一般都外出了,干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更或者直接转行了。
在以前,我们农村有很多的手艺人,如篾匠、石匠、木匠……对了,还有专门箍桶的,应该也叫木匠吧。那时候生活里,只要目力所及范围,都几乎离不开这些匠人的手艺作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手艺逐渐荒废。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生活器具。
毛竹是禾本科、刚竹属单轴散生型常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29多米,粗可达20多厘米,老竿无毛,并由绿色渐变为绿黄色;壁厚约1厘米;4月笋期,5—8月开花。
毛竹是中国栽培悠久、面积最广、经济价值也最重要的竹种。其竿型粗大,宜供建筑用,如梁柱、棚架、脚手架等,篾性优良,供编织各种粗细的用具和工艺品,枝梢作扫帚,嫩竹及竿箨作造纸原料,笋味美,鲜食或加工成玉兰片、笋干、笋衣等。毛竹叶翠,四季常青,秀丽挺拔,经霜不凋,雅俗共赏。自古以来常置于庭园曲径、池畔、溪涧、山坡、石迹、天井、景门,以及室内盆栽观赏。常与松、梅共植,被誉为“岁寒三友”。
毛竹是我们这边主要的森林资源,覆盖着很大一部分的山体,毛竹的开发利用便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我们毛竹的主要还是加工成床上用品或地板等类,产品种类相对单一,去年在温州瑞安的古街上看到竹类工艺品展示。经过能工巧匠的手艺,展现给大家的是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工艺品,也许我们会感叹,就这样的毛竹怎么就能转变成这样的东西,那是一种匠心精神,据说他们已经就这些竹工艺品进行非遗申请,这说明国家在重视这些文化。再看网上关于竹工艺品成出不穷,据说廿八都都有卖这一类竹工艺品,却没有人生产。其实我们有的是资源,只是未加利用,的确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东西都会面临淘汰的问题,如果只是一味的被动,而不做改变,不寻求于创新,谁又能保证基业长青呢,我觉得还是缺乏匠心精神,唯有这样才能赋予资源以新生命。
前段时间在下山庄听一老伯说,不是没有资源,他们有广阔的毛竹林,因为路不好开,没法运下山,其实他们的想法无非就是将毛竹砍好运下山,然后卖掉。他们没有考虑转变一下思路,就地消化这些资源,毛竹下山不容易,那就把场子建到最方便的地方,采取化整为零的措施,整根毛竹不好运送,那就做成产品出售。形成了一种产业,形成了一类品牌就有可能让这些资源效益最大化。福建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有着丰富的旅游和生态资源,现在县里已经陆续在进行很多旅游项目的开发,这是我们的优势,如果把我们的资源整合起来,就有可能形成一种产久的态势。然而现在的农村人都纷纷往外跑,不去把握手里的资源,这需要包括你我在内的人深刻思考,然后做出行动,才有能力将一切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