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田痣好發於有色人種,如東方人及黑人,女性多見,表現為棕色,灰色及藍色的斑點所組成的斑片,病灶邊界不清,病灶內的斑點色澤可以單色,也可兼有上述顏色,而且色澤深淺不一,由於黑色素細胞在真皮中的分佈的密度及部位不同,斑片可表現為淡棕色到深藍色,同一病灶的不同部位可以具有不同顏色。
皮損為淡青色,灰藍色,褐青色至藍黑色或褐黃色的斑片或斑點,斑片中央色深,邊緣漸變淡,偶爾色素斑的某些區域可隆起甚至發生粟粒到綠豆大小的小結節,斑點呈群集狀分佈,疏密不一,或中央為斑片,邊緣為斑點,皮損的顏色因日曬,勞累,月經期,妊娠而加重,有的青春期變深擴大,太田痣的顏色可有一定的變化,如夏季顏色較深,冬季較淺,情緒對顏色也有影響。本病最常見的受累部位為眶周,顳,前額,顴部和鼻翼,即相當於三叉神經第一,二支分佈的區域,單側分佈,偶為雙側性(約10%左右),約2/3的患者同側鞏膜出現藍染,結膜,角膜,虹膜,眼底,視神經乳頭,視神經,眼球後脂肪及眶周骨膜也可累及,皮損廣泛者亦可累及頭皮,耳頸,軀幹,上下肢等部,口腔和鼻咽部粘膜亦可受累。
多發於顏面一側的上下眼瞼,顴部及顳部,偶發於兩側顏面,約有2/3的患者同側鞏膜藍染,上顎及頰黏膜也可受累,分佈通常限於三叉神經第一,二支所支配的區域,皮損通常為斑狀,其中偶有結節,可為褐色,青灰,藍,黑等色,褐色沉著多為網狀或地圖狀,而藍色色素沉著較為瀰漫,50%的色素斑是先天性的,其餘出現在10歲之後,偶有晚發或妊娠時出現,可伴發伊籐痣和鮮紅斑痣。
病因
太田痣可能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但亦有學乾持不同意見,太田痣皮損多分佈在三叉神經第一,二支區域,伊籐痣分佈在後鎖骨上神經及臂外側神經支配區域,按神經分佈的特點提示黑素細胞可能來源於局部的神經組織。黑素細胞或前體在向表皮移行過程中停滯於局部所致。
治療
太田痣的治療較為棘手,目前尚無理想的療法,主要治療方法有:
一、切除植皮,雖可去除病變組織,但皮片存活後色澤常難與周圍皮膚協調一致,且有切口瘢痕存在,效果難為患者接受。
二、冷凍或皮膚磨削加冷凍等療法,效果也不盡人意。
三、激光是目前治療太田痣較好的方法。
因色素較深,應選用短脈衝激光,如開關紅寶石,釹:釔鋁石榴紅或翠綠寶石激光治療。常規的治療方法有:冷凍治療,激光治療,外科手術(磨皮術或植皮)等。冷凍治療:從皮膚表面一層一層地由表及裡地凍傷組織,由於病損部位深,冷凍治療可留下瘢痕。外科治療:採用將病損區皮膚磨去(就像水磨石地那樣),或將病損區皮膚切除,最後植皮。激光治療:將皮膚由表及裡一層一層地燒灼掉。該法因具術後疤痕小的優勢,是時下較受歡迎的治療方法。
預後
終生不愈,較少有惡變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