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发生于颜面一侧的上下眼睑、颧部及颞部,偶然发生于颜面的两侧。约有2/3的患者同侧巩膜蓝染。皮损通常为斑片状,颜色可分为褐色、青灰、蓝、黑色或紫色。一般褐色色素沉着呈斑状,或网状或地图状,而蓝色色素沉着较为弥漫。浅褐色及深蓝色两种颜色可能不一定同时出现,但此两种颜色最常见于眼睑、睑结合膜、巩膜、颊、额、头皮、鼻翼及耳。上颚及颊粘膜也可受累。分布通常限于三叉神经第一、第二支所支配的区域。约50%的太田痣是先天的,其余发生在10岁之后。偶有晚发或在妊娠时出现,还有少数太田痣发生于外伤或在结膜炎之后加重。
太田痣的分型如下:(一)轻型
1、轻眼眶型淡褐色,限于上下眼睑。(图1)
2、轻颧骨型淡褐色。限于颧骨部。(图2)
(二)中型
深青灰色到紫褐色,分布于眼睑、颧骨及鼻根部。(图3)
(三)重型
深蓝到褐色,分布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图4)
(四)双侧型
约占5%。(图5)
相关疾病伊藤痣:伊藤痣不同于太田痣,主要在于受累部位不同,皮损延神经区域位于锁骨上、肩胛及三角肌区。临床与组织学表现与太田痣相同。皮损色素不均,可呈蓝色和棕色。伊藤痣可为单独皮损,也与单侧或双侧太田痣相关。
褐青色痣:又称为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表现为颧部蓝灰色至灰褐色斑片,较少累及额部、上眼睑及鼻部,眼部及口腔黏膜不会受累,易被误诊为黄褐斑。
斑片状蓝痣:又称为真皮黑色素细胞错构瘤或获得性真皮黑色素细胞增多症,表现为弥漫性的灰蓝色,其上可见深色斑片,发病年龄及受累部位不尽相同,某些皮损可呈线状分布。
诊疗皮秒激光是治疗太田痣的首选治疗方法,其选择性作用于黑色素及黑色素细胞,对其他皮肤几乎没有损伤,治疗安全且痛苦小。用nm波长治疗,皮损为点状渗血。
治疗前后对比: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