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发生与蒙古斑相似,是黑素细胞在胚胎发育时,黑色素细胞从神经嵴向表皮移动时,停留在真皮所致。有认为太田痣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国内李长海报导一家三代人中两代人患太田痣,三代人眼巩膜、结膜有色素斑。林元珠报道50例太田痣,2例有家族史,50例均在出生后20岁以内发病,符合先天性疾病。
临床表现
太田痣损为淡青色、灰蓝色、褐青色至蓝黑色或黄褐色的斑片或密集斑点,斑片边缘常渐变淡,斑点呈集簇分布,疏密不一,或中央为斑片,边缘为斑点。色素斑中偶可见粟粒到绿豆大类似色素痣的小结节。皮损的颜色因日晒、劳累、月经期、妊娠而加重。本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眶周、额、前额、颧部、颞区和鼻翼,结膜、角膜、虹膜、眼底、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眼球后脂肪及眶周骨膜也可累及,颊粘膜、上腭和鼻咽部粘膜亦可受累。皮损可累及头皮、耳廓、颈等部。
伊藤痣属太田痣的范畴,除分布部位不同外,两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完全相同,主要分布于一侧的肩、颈侧、锁骨上区等后锁骨上及臂外侧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有些病例可伴发同侧或双侧太田痣。
辅助检查
在真皮网状层的上部的胶原纤维束之间聚集大量菱形、树枝状和星状黑素细胞,也可扩展到乳头层或皮下组织。与蒙古斑相比,本病黑素细胞的数目较多,位置较表浅。噬黑素细胞不多见。多巴染色黑素细胞呈现不同的反应,阳性、弱阳性或阴性。电镜观察,黑素细胞内含有许多Ⅳ期黑素体,细胞外常有鞘包围。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色素的颜色、分布及累及眼等特点,可以作出诊断。需与蒙古斑、蓝痣等鉴别。蒙古斑出生即有,能自然消退。且不波及到眼和粘膜。组织象中真皮内黑素细胞数量较少,位置较深。蓝痣为蓝色的丘疹或小结节,好发于手足背及面部、臀部,组织象中黑色素细胞聚集成切。
太田痣是一种侵犯巩膜和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的良性色素性皮肤病。好发于眼部、颧部或额部,皮损颜色为棕色、蓝色或蓝褐色,直径为几厘米至大面积的斑片,大的可侵及单侧或双侧面部。本病多发生于亚洲有色人种,我国的发生率约千分之十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为1:2.67),大多数为先天性的,极少成人后发病。病理表现为本应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迷失于真皮层中,形成难看的色素斑。
太田痣
太田痣不影响生理健康但有碍美观
太田痣虽然病变广泛,但它是一种良性病变,一般对生理健康无影响。但由于它位于面部显著位置,对形象的影响很大,所以患者都千方百计的寻求治疗。其治疗原则应祛除色素而不留瘢痕。以往种种治疗,如冷冻、皮肤磨削、皮肤剥脱、放射性核素和中药治疗等,效果均不好。即使整形外科的手术植皮或皮瓣修复,也留下难看的瘢痕,且植皮区域也会同周围皮肤颜色不一致;直到Q开关激光技术的问世才给太田痣的治疗带来了彻底治愈的新希望。
激光治疗太田痣不留疤痕
新型激光器采用调Q技术获得极大的瞬间功率和极小的脉宽,作用于黑素细胞内的黑素小体,并导致黑素细胞破碎。破裂的细胞及黑素等被吞噬的细胞吞噬经淋巴系统转运,最终经肾脏排出。由于激光的波长极纯,无黑素的正常组织吸收甚少,极短的脉宽保证了周围正常组织不受损伤。
太田痣的激光治疗一般三个月进行一次,一般4-9次即可治愈。一般皮损颜色越深疗程相对越长,但最终都可获彻底治愈而不留瘢痕。也未见复发报道。
激光治疗太田痣后的反应
1.患者在激光治疗太田痣后,皮肤会有轻微发红、肿胀、渗出以及点状出血,可不必包扎。
2.激光治疗太田痣后,次日即可见红色渗血处干燥成黑色血痂,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血痂从第5天开始脱落,因年龄不同,脱痂时间不同,个别人要在10日以后,方可脱净;脱痂期禁止抠痂,痂皮脱落的越晚,皮下组织恢复的越好、越平整。
3.血痂脱落后,即可显露新鲜、淡粉色、或黑红色的娇嫩皮肤。
4.部位较浅、颜色较淡的太田痣,第一次治疗后,即可见粉嫩干净的组织,较深的太田痣,脱痂后仍可见黑红色皮损,15天后,新鲜的皮肤逐渐出现色素沉着,约在30天左右,色素沉着最明显,此后色素沉着又逐渐消退,消退期在3—6个月。
5.少数人可出现明显的暂时性的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一般数月后即可恢复,极个别色泽较黑者,可出现轻度皮肤萎缩。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