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结膜色素痣感染
结膜色素痣治疗
结膜色素痣饮食
结膜色素痣医院
结膜色素痣用药
结膜色素痣特征

上流美存着上一页的欢喜,等下一页用惊喜

这本书叫《茶书》。

封面用的是有条纹的麻一样的牛皮纸,正中是黑色圆心,温和的人会觉得是个茶杯垫,凌厉些的会感觉书被洞穿,一口深不见底的井。空腔设计,每一页都可以平开。锁线是茶色。版心小而偏上,适合手持。留白多,可写字。

细节讲究处颇多,但你还是会觉得是一本朴素的书。于不动声色处用功。

尤其难得的,我得的这一本,是毛边书。要边裁边看。

仪式感总归是一件有趣味的事。

本来想等一把竹刀,后来看见陶瓷刀,想,与茶杯同质,用它来打开关于茶的故事,应该也算相宜。

要裁书,就得坐在桌前。终于这一次,书桌名副其实。

其实不习惯该在的时候却不出现,着急,手就抖,书沿儿破出小齿,心惊,像误伤了自己,肉疼。

不得不慢慢来。甚至故意慢慢来,考验自己。文字干净上口。明明清泉奔流,非要突然阻隔一下,相当于蓄势,待刀在纸页间缓缓开闸,水流力道加倍。

也像深吸了一口好空气,一直屏着,屏到书页裁开,气至丹田,再吸下一口。呼吸变得绵长,因时时停止,倒源源不断。

第一次体味存续的意思。要等。存着上一页的欢喜,等下一页用惊喜来续。

是一个叫冈仓天心的日本人在年前用英文写的书。翻译者谷泉是美学博士。

上月去参加桥影的大雪茶会,主题就是与谷泉分享这本《茶书》。到早了,谷泉说,就带了两本毛边书,一本送给活动场地的主人,一本就送给你吧。

不期而至的缘分。如获至宝。

那是北京雾霾多日之后难得的一个有蓝天的下午。大厅空阔,坐在蒲团上面对桥影的茶席,能看到她身后落地大窗外的罗马湖和湖畔简静的枝条。茶席边,是旅美艺术家魏虹创作的雪景——干树杈上精心缠了丝绵,大雪压枝,万籁无声。此情此景,不喝茶便是虚度。

谷泉讲《茶书》,桥影煮茶倒茶,起落间有一种自信安然的随意,就算是支起一条腿,她的腰背都是自然而优美的端直。

热茶的雾气在茶碗之间袅袅升起,飘成两朵淡云。在这样的气氛里,听谷泉讲“茶的力量”“茶的战斗”,其实是不太能听得懂的。

“一杯茶可以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子,让我们拨开优美,看到背后的东西。”

日本茶人,既不想模仿欧美范儿,也不愿跟从中国风——反对他人是为了建立自我,他们最终找到了符合自家风土人情自家山水历史的风格,那是日本的草庵文化,以简朴与纯粹为美。而为了捍卫美,茶人可以死。讲的是千利休的故事。

茶人茶心的极致。

原来,《茶书》是一本反思的书。“日本人做了上百年的理论准备,所有的行为都是充分思考后的结果。”

这个身着无印良品,外表安静雅致的男人,一再一再地追问:我们中国人既保有生活品质同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契合点在哪里?

这其实是我读《茶书》的伏笔,由翻译者打下,本应是定调之笔。偏偏,就像不同的人喝一款茶喝出天遥地远的味道,我竟然,还是把这本“战斗”的书,读成了审美的书,被茶的力量软了心情。愧对谷泉先生。

我看到,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在茶杯里写诗。“抿一口茶,午后的阳光照进竹林,泉水欢腾跳跃,松涛阵阵应和着水沸的声音。”

饮茶是心境,“茶事中所蕴含的和谐与秩序,与万物流转相合若契”,因小见大,是茶道的核心。

对日本茶道了解甚少的我,跟着《茶书》第一次走进了“数寄屋”。它是“喜好之所”。“是摈弃一切冗赘,只保留审美需求的必需品,是毫不雕饰的虚寂之所;它又是崇尚残缺美,故意留下意犹未尽,以留待想象去补全的不全之所。”

喝茶处,最多容纳5人。

水屋,用于清洁和茶会前的准备。

待合,供宾客等待主人的迎请。

还有一段连接待合与喝茶处的小径(露地),“旨在切断茶室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的感官更加敏锐,得以专心体味茶室本身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茶室中要空空如也,避免重复,避免对称,避免千篇一律。“没有一种颜色破坏茶室的色调,没有一丝声音破坏事物的韵律,没有一个举止强加于和谐,没有一句话改变周遭的统一,所有行动都进行得单纯而自然。”等待喝茶人的是“空”,而“空”才有进入的可能,才能“倾听那些没有说出的语言;觉察那些不能看到的景象。”

而茶人的首要基本功,就是扫除、清理和洗涮。清理和打扫也是艺术,花瓶滴落的水滴,不需要抹去,那代表着露珠和清凉。

千利休让儿子打扫露地,一遍又一遍,已经看不到一枝一叶,他仍然不满,直到亲手“摇落一地金色和深红的树叶,如秋天的锦缎一般——需要的不单单是美和清洁,还有美和自然。”

在对极致的追求和超越中,茶人,终于不再只是艺术家,而让自己“成为了艺术本身”。

《茶书》说的不只是茶,但《茶书》和茶一样,需要一泡一泡地喝。第一泡,茶叶与水是初会,各自只能贡献表面的和谐。然后是第二泡第三泡……在不断不断的相会中,茶叶和水生出感情,终于肯渐渐交付真心。

且存着第一泡的欢喜,等下一泡用惊喜来续。

E/N/D

苏容

咚咕隆咚

某杂志社首席编辑

资深记者

写过数百个人物专访

现居北京宋庄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mosesuzhi.com/jmssztz/104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