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各类小儿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麻疹是儿童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及疫苗的地区发病率高,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常并发其他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严重者可出现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
若患儿2周前与麻疹患儿有接触史,较易做出诊断;早期鼻咽分泌物多核巨细胞及尿中检测出包涵体细胞有益早期诊断;在出疹后第一天或第二天检测血清麻疹抗体,若阳性即可确诊。
症状
典型症状
接触过麻疹患儿的孩子2~3周后开始出现高热,同时伴有眼睛流泪、流鼻涕甚至咳嗽等貌似感冒的症状。3~4天后在口腔两侧与第二臼齿相对的颊黏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疹,即麻疹特有的口腔黏膜斑。之后全身出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后增多融合呈暗红色,皮疹间能见到正常皮肤。皮疹从耳后颈部开始,逐渐漫延至头面部、全身,最后到手足心,出疹时体温达最高峰,3~4天出齐,疹齐后体温逐渐下降,皮疹慢慢消退,退疹后皮肤脱屑并有色素沉着。
其他症状
严重者发热可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黏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此型患儿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约10日(6~18天)。曾经接触过麻疹患儿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③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但体温稍有下降。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淤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黏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体温减退。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预防
1.被动免疫
在接触麻疹患儿后5天内立即注射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麻疹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使用过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临床过程变化大,潜伏期长,症状、体征不典型,但对接触者仍有潜在传染性。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
2.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出生后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于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是%,且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所以4~6岁或11~12岁时,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
3.控制传染源
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4.切断传染途径
患儿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患儿曾住房间要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应做好宣教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日常护理
1.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让孩子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2.应按计划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3.卧室空气要流通,室内空气要保持一定湿度。4.孩子衣着应冷暖适宜,保持口腔、眼、鼻清洁。5.患儿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患者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
饮食调理
1.少吃富含脂肪等油腻性食物和香甜粘滞的食物。2.饮食益清淡。发热或出疹期间宜吃稀粥、藕粉等。
文:儿童康复七科王思佳
编辑:尚睿
审核:胡素君、华小亚
郑大三附院(省妇幼)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