曌靓眼科培训
---------------------------中医眼科基础
目录
眼科疾病分类
一、外障疾病
二、内障疾病
三、眼科杂病
四、日常中医用方
外障疾病
第一部:肉轮疾病(胞睑病)
1.针眼
2.椒疮chuang
3.睑缘炎
4.睫毛倒入
5.胞生痰核
6.上睑下垂(重症肌无力)
7.胞睑肿胀
8.胞轮振跳
9.眼部带状疱疹
10.眼皮炎及湿疹
11.目劄zha
12.时复症(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第二部:血轮疾病(两眦疾病)
1.流泪症(泪道狭窄,泪道阻塞)
2.眦漏症(泪囊炎)
第三部:气轮疾病(白睛疾病)
1.天行赤眼(急性结膜炎)
2.暴风客热(假膜性结膜炎)
3.赤丝虬脉症(慢性结膜炎)
4.胬肉攀睛症(翼状胬肉)
5.:金疳gan(苞疹性结膜炎)
6.白涩症(慢性结膜炎或浅层结膜炎)
7.白睛溢血(结膜下出血)
8.火疳(巩膜炎)
9.白睛俱青症(深层虹膜炎相似)
第四部:风轮疾病(黑睛疾病)
1.星翳,聚星障
2.花翳白陷(角膜溃疡)
3.凝脂翳、黄液上冲(化脓性角膜溃疡)
4.蟹睛症(巩膜脱出)
5.混睛障(角膜实质炎)
6.赤脉下垂,血翳包睛(沙眼性角膜血管翳)
7.疳积攻目(角膜软化症)
8.云翳,冰瑕翳(角膜瘢翳)
9.风轮赤豆
10.螺旋泛起
11.硬化角膜炎
12.麻毒攻目
内障疾病
1.瞳孔缩小、瞳仁干缺症(巩膜睫状体炎)
2.绿风内障(青光眼)
3.青风内障(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4.圆翳内障(白内障)
5.云雾移睛(玻璃体混浊,飞蚊症)
6.视瞻昏渺,视瞻有色
7.青盲(视神经萎缩)
8.暴盲
9.高风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
10.近视怯远症(近视)
11.远视怯近症(远视)
12.目痒
眼科杂病
1.异物入眼
2.撞击伤
3.电光性眼炎
4.怀胎病目症
5.口歪眼斜
外障疾病
第一部:肉轮疾病(胞睑病)
中医对于眼病总结为五轮,肉轮属于脾,脾主肌肉,在《内经》中国柔轮成为约束,有名眼胞。及上下眼睑。饮食失常,损伤脾胃。湿热内蕴,脾胃气虚,风热外邪,精神不能上输眼睛均会患眼胞疾病。
1.针眼:古茗“土疳”土疡,现代医学称为“麦粒肿”脾胃蕴积热毒,上攻,淤阻于眼睑或不良卫生习惯。
辩证《风热型》
期初眼胞微痒,肿胀不舒,抚之有肿块,继而红肿作痛,数日后可成脓,自行溃破而愈。疏风散热,活血解毒
《热毒型》来势迅速,疼痛较剧烈,局部赤肿而坚,漫及眼胞,伴有寒热交作,大便燥结,小编赤短,口渴,舌苔黄,舌质红等,树脾胃蕴热。
《反复发作型》此伏彼起经久不愈,属于血热风燥。
清热解毒,祛湿,疏风散热
2、椒眼:----沙眼
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特点:建版内变粗糙出现黄色颗粒,状入花椒。
病因:脾胃积热,外感防寒,眼睑内脉络膜淤滞而发。后期并发症较多,严重的可发生垂帘翳,血翳包睛,花翳白陷,倒睫等,损坏眼睑板,角膜,泪器等,甚至导致失明。
风热型:期初眼睑胞微肿,痒涩不适,眼睑内微红,有少量颗粒。
郁热型:眼睑内颗粒累累,睑板变硬,白睛红绛,头目胀痛,畏光流泪,痒涩难开。
气滞血瘀型:椒疮成片,胞睑变硬,气轮红赤,涩痛羞明,泪热如汤,赤膜下垂,星点翳膜。
3、睑缘炎
脾胃积热,风热含邪,结于睑弦,伤津化燥所致。属于眼睑皮肤和腺体炎症,
眼睑边缘赤红,溃烂,刺痒,民间称为烂炫风,红线锁边,红眼边。严重时伴有糜烂,并有黄灰色粘液脓性分泌物聚集于眦部,主症状为刺痒,
4睫毛倒入
本病多由椒疮,睑腺炎,创伤,烧伤等导致睫毛囊周围瘢痕性收缩,引起睫毛乱生。在临床以气虚,阴虚为多,气血亏虚为先,感染在后。
气虚:胞睑外皮宽纵无力,内皮脉络分明,兼神疲肢软,纳差,脉弱等症。怕光流泪,睫毛倒入眼睛,或者云翳遮睛。
阴虚型:胞睑内皮紧急,脉络紊乱,出现局部干涩,羞明流泪,或云翳蔽睛,多由椒疮转变而来。
先天性睑内翻:发生于婴幼儿,内眦睑赘皮牵拉,体质肥胖,鼻子根部发育不饱满所至。或者睑板发育不良。虽成长可自愈。
防止炎症感染。
5.胞生痰核:睑板腺囊肿
病因:睑板腺管闭塞,腺内分泌物不能排出,特别是脂肪成分。如果日久逐渐增大,有肿胀感,翻转眼睑时,病变的结膜呈紫红色或灰色且有隆起,境界分明。有时自行溃破,后生肉芽组织,有摩擦感。出现在睑板腺排出口,乳头状增殖。
6、上睑下垂~重症肌无力
先天性:有双侧,也有单侧。提上眼肌或第三神经核发育不良。
常伴有上直肌功能不足,内眦赘皮,小睑裂,小眼球小结膜,斜视,眼球震颤等
麻痹性上睑下垂:动眼神经麻痹所至,一般单眼
肌源性上睑下垂:多见于重症肌无力。也有外伤性,继续发性等
7、胞睑肿胀:眼睑水肿眼睑皮肤柔细,皮下组织疏松,容易积聚液体。
中气虚弱者:肿不赤痛,举睑无力
阳虚湿盛者:眼睑水肿无炎症,晨起严重
血虚风盛:胞肿不赤,时痒时涩,面色无华
风热雍盛:赤肿而痛,睑胞痒,生眦流泪。伴有睑缘炎,泪囊炎,角膜病,全眼球炎及鼻窦炎等
火毒攻目:胞肿如桃,皮肤如火炙,痛连头额,昼夜不安,往来寒热,
8.胞轮振跳:眼睑痉挛
症状:两眼不赤不痛,跳动频繁,上下眼睑均可发生。上眼睑较为常见。眼皮跳或者眉眼跳。
中医认为属血虚风盛,筋脉失养。久失调制,劳累过度,睡眠不足,损伤心脾,以至于肝脾筋脉失养所致。肝主筋而风性动,血虚生风上犯胞睑。
9.眼部带状疱疹:
三叉神经的半月神经节或其有一分支受水痘——带状苞疹病毒感染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多数属于外感风热毒邪,内兼内热与毒邪交争,雍滞经络,气血失和。
症状:大多数为单侧,常发生在该神经的第一支。绝大多数病例为单侧,于前额的中线行程明显的分界,有剧烈的神经痛。数日后出现一簇簇的大小不同的疱疹,初含透明液体,继则混浊化脓,一般在一周内结痂脱落,严重者会留下瘢痕。
常并发角膜炎和巩膜炎,影响视力,偶尔也有眼肌麻痹者,常伴有发热,畏寒,不适等全身症状。
风热型:病变早期,眼睑部少许疱疹,微红,疼痛厉害,未危机眼球。
热毒型:眼部红肿,累及额部,剧烈疼痛,白睛红赤,怕日羞明,黑睛生翳,甚至瞳孔展缩受限,影响视力,常发热,畏寒,全身不适。
必要时可滴抗生素,抗病毒药如青霉素,阿糖胞疳,阿昔洛韦等,必要时局部可用阿托品散瞳,涂病毒唑眼药水。
10.睑皮炎及湿疹
此类问题可以单独发生,也可能是颜面或全身湿疹的一部分。多发双眼
病因:多为药物过敏
过敏的药物一般有:青霉素,阿托品,磺胺药,染发剂等
炎症导致的原因有泪囊炎,结膜炎,睑内翻等分泌物刺激睑皮。
食品过敏:虾,蟹等
临床症状:睑皮肤红肿,大量丘疹或水泡,或有黄色粘液渗出及结痂,痒,灼热感。无并发症时不影响视力。
11.目劄
眼睑开合失常频频眨动,不能自主。
小儿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肝旺,成人因肺津不足,虚火上炎而发,屈光不正,沙眼及不讲卫生习惯。
症状:轻者频频眨动,重者轻度畏光,微痒干涩,或灼热疼痛,白睛微红,喜揉眼,午后症状加重。
饮食上健脾疏肝,小儿可用肥儿丸加减方。成人阴虚火旺可用十珍汤加减
12.时复症--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慢性增殖性结膜炎,发作时双眼奇痒,多发青少年,病程较长,轻者3--5年,重者6--20年,一般18岁痊愈。多发于春夏季。眼睑内常有不规则隆起,行程鹅卵石路形状。
病因:肺热,外感风热毒邪,或为血虚。
肺脾湿热型:上睑结膜乳头累累,表面有薄乳白色假膜披覆,球结膜乌云红色有粘性分泌物,沙涩。
风热型:睑内奇痒,羞明流泪,有灼热感,,日晒风水,揉眼都加重,分泌物如粘丝状。
虚热型:眼睑泛红,隆起不严重,干涩,微痒,视物昏花。
第二部血轮疾病
中医血轮指两眦,为上下眼睑开合处。内应于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属于常见外眼疾病。血轮疾病(两眦疾病)
血轮部位在两眦(即大眦小眦)为上下眼睑开合处,内应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心与小肠相表里,故血轮疾病,常与心和肠有关。属常见外眼疾病。心主火亦主血,心气和则火宁,心盛则火炎,火炎则血脉逆行经络壅阻。郁于眦部而生疾患。
两眦暴露于外,故外邪火毒常侵结子此。引起红赤痛痒,风流泪等,两眦邻近胞睑白睛,故其病变相互影响,心脾同病睑眦肿起,心肺同病则胬肉滋生。
泪窍疾病(泪窍紧靠内眦处为排泪液的孔窍)也归此病的范畴。因泪为肝液,冷泪常流,多为肝血不足。亦有因心阴暗耗
虚火上炎而致,临床上以实者虑心火上炎,治宜清心泻火,虚者多心血不足,或肾水亏损,治宜养血补心或滋养肾水。
一、流泪症(泪道狭窄、泪道阻塞)
流泪症是以眼液经常溢出脸弦而外流的眼病的总称,古人将此病分为迎风流泪,迎风阾泪或热泪,无时冷泪或热泪等。病因归纳起来多为风热、血虚、肝肾虚三种类型。冷泪因肝肾亏损气血不足,热泪则因肝火炽盛,外受风热之邪侵犯或泪道狭窄,异物刺激而成。
热泪多属外障眼病兼症,冷泪一般冬季较甚,多见于老人。
1.风热型眼胀痛羞明,白晴赤脉或生翳膜,流热泪,见风流泪更甚。(多为外障兼症)。
2.血虚型迎风流泪,羞明不赤痛。兼头晕,面色无华,健忘怔忡,失眠多梦。还睛散(见常用外用药物)。
3.3.肝肾两亏型患眼不红不痛,但无时流泪,迎风更冷清稀,初起冬重夏缓,久之冬夏皆然。
4.检查:眼部如常,但见患眼泪溢满眶,或溢出脸缘,甚面颊,由于频繁擦拭泪液,使眼眶周围甚至脸颊部皮肤粗褐色。像“熊猫眼”,常伴头昏,视物昏蒙
5.治宜:补益肝肾。
6.二、眦漏症(泪囊炎)
7.眦漏症又名漏睛症,因脓液或泪液从内跐部溢出(见图3故名漏睛症,本病多因心肺或肝脾热毒,蕴积日久,上攻内胱烁津液,结聚成脓。或外感风热毒邪,风热相搏内外合邪所新
本病对眼球健康有很大的威胁,如有角膜损伤或内眼手术时须先治此症。
本病有急慢性之分,初起风热外感者宜祛风清热,心火热毒炽盛者宜泻火解毒,经久不愈者,宜扶正祛邪。
1.急性泪囊炎起病急,大眦部肿硬疼痛,泪道外皮肤红肿,有包块隆起,疼痛拒按,甚致眼脸红肿,并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等。一般如脓成溃破,红肿即消退,但亦有疮口难收,脓汁常流,缠绵岁月而成瘘管。
治宜;疏散风邪,泻火解毒
2.慢性泪囊炎病程较长,不时泪下,迎风更甚,按压大眦部常有粘稠脓液流出,泪囊不肿或稍隆起核,小者如豆,大者如枣,泪囊皮肤如常。或兼大毗赤脉。此症属慢性病,病情缓慢,消除较难。
3.热邪滞留不通泪液胶粘,指压泪囊有脓性分泌物经久不愈。大眦部皮肤色泽如常不肿不痛,全身无不适,为内蕴,宜清热排脓。兼体质虚弱者,则宜扶正祛祛毒,托里排脓。
第三节、气轮疾病(白睛疾病)
白睛又名白仁,居眼珠外层,其表层脆缴,里层色白而坚物起围护眼珠内部组织作用。
白睛为五轮中的气轮,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其发病多与肺和大肠有关,气轮有病其治疗首当理肺复治其节,使肺气得以宜发、肃降。如为外感表症,则宜疏散外邪,而大肠阳明易结热,宜泄热通俯散结。
一、天行赤眼(急性结膜炎)
本病又称天行赤热、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故名天行赤热,天行暴赤(俗称红眼病)。发病急剧,常常累及双眼,往往一人发病迅速传染,广泛流行,多见于春夏季。相当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其病因为肝肺两经郁热,又感风热邪毒侵犯所致,病程约1~2周。
1.初感风热型初起时眼局部胀痛、痒涩羞明,眵粘而多白睛微红,怕光羞明。
2.肺热炽盛型除上述症状外,兼患目灼热刺痛,胞睑红肿,白睛赤脉鲜红,满布眵泪粘稠,兼有头痛溲赤等。
治宜:清理肺热,解毒散郁。
4.肝肺两经实热壅盛型头项胀痛,胞睑红赤,痒涩刺痛,或泪液带血色,眵泪粘稠,或发热流涕,咽痛或伴乌睛出现星云翳障。
二、暴风客热(假膜性结膜炎)
本病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热毒邪上攻于目,猝然发病有明显红肿热痛为特征,故名暴风客热。多见于小儿,可在小围内相传,相当于假膜性结膜炎。其症状大致与天行赤热相同但又不同,天行赤热眼发病,尔我相传,流行甚广,其发病时多寒热交作,头痛鼻塞等全身症状,同时目痛以及睑胞肿。临床分清风重与热重或风热并重之不同。
1.初起风重于热睑胞红肿白睛赤脉,热泪如汤,痒痛作,全身伴有头痛鼻塞恶风发热。
治宜:祛风清热解表。
2.热重于风白睛浮肿,羞明刺痛,胞睑红肿,眵泪如糊,寒热如虐,小便赤短或大便秘结,苔黄脉数。
3.风热兼重:白睛红肿,疼痛且痒,畏光恶热,泪多眵结,头痛鼻塞,恶寒发热,便秘等。
治宜:祛风清热,表里双解。
本病各型均可用抗生素眼药,或静滴抗生素。忌食生冷辛辣发味油腻之物。
三、赤丝虬脉症(慢性结膜炎)
赤丝虬脉,现代医学称为慢性结膜炎,谓气轮赤脉粗大横迂曲如虬,条缕分明,经久不退。原因多由外障眼疾失于治,转变而成;或因长期从事精细工作,过损目力;或久冒风沙,烟熏火烤;或内障眼病调治不当,五志过极,化火伤阴等,导致热郁血滞.脉络阻塞发为本病。亦有过服寒凉凝灌之剂致血络郁滞,而患此疾。本病起因复杂,应细心辨治。
1.郁热型症见:赤脉粗大,色红绛,自觉粘涩紧痛,羞明流泪。
2.寒滞型症见:赤脉缭乱,色显紫暗,胀痛昏蒙,食少,无眵少泪,此为过服寒凉凝滞之剂,导致热郁不解。
3.阴虚型症见:赤脉细小,淡红,自觉干涩昏蒙者为肺胃阴虚外兼风热。
四、胬肉攀睛症(翼状胬肉)
本病因心肺两经风热壅盛,或过食五辛,脾胃积热或劳动度等所致,本病亦属多轮病变,多发生在大毗,也有大小眦发生其胬肉由大眦角,或小眦角,长出赤膜满布的三角形胬肉,横白睛,侵犯黑睛(见图4),故名胬肉攀睛,病程缓慢,往往数月期数年始侵黑睛及瞳仁而影响视力。现代医学称翼状胬肉。本病可分进行性和非进行性两种,如胬肉色白体薄者且展缓慢为非进行性的胬肉孵,只需点药为主,色赤体厚,自觉异物灼热感,有眵泪,发展快,为进行性胬肉翳,应采用内服药和外点药相结合,如药物无效,可采用手术割治。
1.风热型胬肉鲜红,直侵风轮,目胀痒涩,羞明流泪。治宜:祛风清热退翳
2.实热型胬肉头尖,体厚而大,生长快,胀痛不舒、便秘。治宜:泻热通腑。
若胬肉脉络缭乱,经久不愈。治宜:活血化瘀。
[按语]如胬肉平薄,赤脉稀疏淡红,清晰,尖端平钝者,生长较慢,或止于风轮边际,就不再生长,可采取保守疗法;若胬肉肥厚,赤脉拥挤缭乱而深红侵犯黑睛,发展迅速应采取手术治疗。
五、金疳(泡疹性结膜炎)
本病是指白睛表面出现形如细小玉粒小泡,周围常有赤脉相伴,自觉微痒、胀痛不舒。白睛属肺,肺属金,故名“金疳”。若发于风轮气轮二轮交界处(即黑白二睛),为“白膜侵睛”,单发于风轮边缘,渐向黑睛中央侵人,并有赤脉成束随行或在黑睛表面有颗粒突起者为“风轮赤豆”、现代医学将此三症统称”泡疹性结膜炎”或“泡性结角膜炎”,本症多见于小儿。尤以禀赋不足,体虚挟痰之小儿易患本病。其病因多由肺经燥热或肺火上炎所致。本节单述“金疳”。
本病发于气轮(属肺)应以治肺为主,使其气畅血行,恢复其肃降之功能。
1.肺金燥热型金疳初起,眼涩痛畏光,热泪眵多。白睛上有小泡隆起被赤脉围绕。治宜:清肃肺热,方用:加味泻肺汤:
2.肝肺二经积热型金疳或白膜侵睛日久未退,赤脉结节渐大,羞明流泪。
治宜:清肝泻肺
4.虚火型结疖溃破凹陷,色黄或白,日久不退,脉络鲜红目干涩昏花、咳嗽等症,为虚火伤及肺阴。
六、白涩症(慢性结膜炎或浅层角膜炎)
本病不肿不红,只觉患目干涩,刺痛不适的慢性眼病,其病因多属肺阴不足,虚火上炎,津液不能滋润于目,或态嗜烟酒,过食炙博,致湿热蕴结,火伏气分而发于本病。亦有因风、沙、烟尘的刺激,或配戴接触眼镜,测眼压消毒不严,引起交叉感染等而引发本病。或天行赤热眼病后余邪滞留,热扰于肺经所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结膜炎和浅层性角膜炎。
七、白睛溢血(结膜下出血)
本病因白睛血络破损,血液溢于络外的眼病。本证初起皮上一片鲜红,境界分明,如涂胭脂,不痛不痒,无泪无眵故又么“色似胭脂症”。又叫“赤不痛症”(此症与外障赤丝满目不同本病起因有三:1因嗜酒过甚,上灼于肺,肺为华盖,故上焦热而目赤。2肝胆之实,肝善怒,怒则伤肝,故肝伤而目赤。3眼部外伤或咳嗽呕吐,或妇女逆经,酗酒过度等。单纯白睛溢血,多由热客肺经,肺气壅滞,以致血热妄行。临床上以肺气壅滞者多见。不管哪种原因只要血溢络外,停于白睛上只一片鲜红,境界分明,均称白睛溢血。现代医学称“结膜下出血”。
本病虽有以上多种原因,一般可以自愈,重者初宜清肝凉血,后期血变紫暗,可酌加通经活络药。
1.热客肺经血热妄行久咳不愈或剧咳、咽干、口渴。气轮色红一片似胭脂,或有紫血块,或无任何症状,唯白睛出血一片,境界分明。
治宜:清肺泻热
八、火疳
火疳生于白睛,现在医学称前浅层巩膜炎,本病变部位在白睛多呈圆形或椭圆行局限性隆起,色暗红,边界清楚,局部有明显压痛,与金疳同为气轮疾病,但金疳发于阳分,病轻而浅易生易退,而火疳则发于阴分,较进一层,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如失治可波及黑睛,瞳仁,甚至失明。其病因乃心肺热毒内蕴,火郁不得宣泄从内而发,攻于白睛,属火克金的实证,本病多发于成年人,以女性为多。
本病发于白睛深层,以肺热蕴结为主,故治疗以泻肺热为主。
1.肺热亢重型患目痛,畏光流泪,视物不清,紫红结疖隆起部不甚高,但全身症状表现有咳嗽咽痛。
2.治宜:泻肺利气方用
3.(2)泻肺汤加减
4.2.实火型发病较急,疼痛明显,白睛结疖大而隆起,周围血脉紫赤怒张,压痛明显,病变多在脸裂部位,全身症状有口渴咽干,便秘溲赤等。
5.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散血方用:加减还阴救苦汤:
6.
7.3.风湿热邪攻目型白睛结疖色较鲜红,周围有赤丝牵绊目珠胀痛,拒按,羞明流泪,视物不清,全身骨节酸痛,肢节肿胀.胸闷纳减等。
8.治宜:祛风化湿,清热散结
九、白睛俱青症(与深层巩膜炎相似)
本病在《审视瑶函》中谓”此症乃目之白睛忽变青篮色,病症尤急,盖气轮本白,被郁邪蒸逼走入珠中,膏汁游出入于气轮之中,故色变青蓝,瞳孔必有大小之患,失治瞳神损终身疾也”。内经云:“肝开窍于目,东方甲乙所生也,故风轮是顺症,气轮青者乃肝本太盛,发生不制之邪,内逼神光,外克肺金,而金被木克,故色变青瞳神必有大小之患,失治则为终身疾患”。
本病与火疳病因大致相同,但病邪入里更深故病变部位较火疳更深。
外障疾病
除参考火疳外,还应考虑肺火亢盛,金乘肝木的传变关侵犯瞳神,造成瞳神紧细,黑睛四周赤带如环等。
1.肺火热盛黑睛边际白睛发生紫红色,且反复发作以黑睛边际发生舌形白翳人侵,甚至波及瞳仁,瞳仁紧细,自黄光流泪,视物不清,胀痛难忍,口渴咽干,便秘苔黄。
治宜:泻肝散疖,清肝退翳方
2.正虚邪衰病情趋于稳定,白睛赤肿渐消,但病变之处薄,色呈青蓝且高低不平,黑睛亦参差不齐呈现气血不足的现。
治宜:扶正祛邪,益气养阴
第四节风轮疾病(黑睛疾病)
黑睛又名黑珠、黑仁、乌睛、乌珠等,西医称角膜,其质站莹透亮,位于白睛中央,周围有棕褐色或褐黑色的黄仁衬托名黑睛,古云:“风轮有损瞳仁不久留”,黑珠在五轮学说中属轮,内应于肝与胆相表里,故风轮疾病与肝胆病变有关。
一、星翳、聚星障
本病风轮起障,星星点点,灰白或微黄如星状,星点疏密齐,或连缀成树枝状,或发展成翳状凝脂,常伴有赤涩羞明热如汤等。其病因多为肝肺火旺。复感风热毒邪,风热相博聚于眼。以至气滞血瘀伤及经络而成此病。亦有妇女月经不气血失调的情况下发病,此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相当于现医学的浅层点状角膜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沙眼性角膜炎,性角结膜炎。
本病的辩证要领是将全身症状与局部症状相结合。
1.肝经风热型黑睛聚生星翳,气轮红赤,畏光流泪,痒糕不舒,常伴有轻度头痛、鼻塞、流涕、口干、舌燥、视力障碍等。
治宜:祛风清热,退翳明目。
二、花翳白陷(角膜溃疡)
本病因黑睛生翳,形如散在的花辨,色白而中间凹陷故名花翳白陷。以善变速长为特征的眼病。病因多为肝肺之火内积复感风热毒邪,或由风热外障如“暴风客热”、“椒疮”、“星翳”等而并发,亦可因外伤毒邪侵入而发其病情。严重者若失治易致黑睛溃破,变生蟹睛等恶候,愈后常留瘢痕,影响视力,或失明。
本病急重,以实证为多,故初起以泻热通腑,清热解毒明目退翳为主,常结合热敷与扩瞳,防止瞳神干缺。
1.风热壅盛型黑睛四周骤起白翳,状如花瓣或如鱼鳞,并伴有眼睑红肿,气轮赤红,头痛眼胀,怕热流泪。
治宜:泻肝清热,祛风止痛。
若兼见口干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者,应以阳明经腑同治,
2.肝胆火盛型头日剧痛,怕光流泪,难于睁眼,局部红肿
三、凝脂翳、黄液上冲(化脓性角膜溃疡)本病是指黑睛生翳,状如凝脂,多伴有黄液上冲的急性眼(图5)。病因多为毒邪外侵,肝胆火炽,热毒交攻灼伤风轮,由平常过食辛热炙博,热积中焦复感毒邪,脾胃火炽,循经攻目风轮神水受灼,或由外障转化而来,病情急重,或不速治或治不得当,每易穿破风轮成为蟹睛以致失明。此症现代医学称为“匍行性角膜溃疡”,“前房积脓”,临床上此两症常合并存在。
此病起病急,来势猛发展快,变化多,辩证须分辩病因表里审察脏腑虚实。就临床所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风热型风轮疔翳上附凝脂,伴抱轮微红,常有酸涩,畏光流泪,头目胀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宜:清热退翳。
2.风热型盛型乌睛凝脂成片,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头痛便秘,溺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此乃肝胆火旺,脉络受阻。
治宜:泻肝火,解热毒。
四、蟹睛症(虹膜脱出)
本病为风轮破损,黄仁自溃口突出睛珠表面黑颗如豆如珠。
形如蟹睛而得名,是一种严重的眼病,本病多为花翳白陷,凝脂翳黄液上冲等严重并发症。其病因乃肝木不平,受肺金所克,加之肝胆热毒炽盛,或治不及时病变向深层发展而成此症。本痛除由外伤而引起外,对其原发病症要严加注意,积极治疗,严密监守,杜渐防变。
首先分清虚实,初起为实,实则坚而疼痛,能消,以泻肝为主。病久为虚,虚则较而微痛,难愈,以补肾为主,总之此病一且形成,即使治愈,瘢痕难免。
1.肝胆火炽(实症)蟹睛突出,睛珠坚实,抱轮红赤,头痛酸涩羞明流泪如汤。
治宜:清肝泻火,,活血祛瘀
3.阴虚火旺(虚症)蟹睛不高突,睛珠虚软微痛,其他诸症亦轻。
五、混睛障(角膜实质炎)
本病是指风轮一片灰白翳障,如磨砂玻璃蔓掩瞳仁,混浊不清,严重影响视力的跟病。病程缓慢往往经治数月,才能逐渐减轻,愈后多数留有瘢痕防碍视力。其病因多为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或肝肺火旺致使热毒蕴于目,热灼津液瘀血凝滞于风、气、水三轮之间而成此障。亦有与梅毒,结核等病有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角膜实质炎。
肝火风热所致宜疏风清热,肝胆热毒所致宜泻肝解毒。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宜补阴降火外以退翳消障扩瞳为要。
1.郁热型起病不久,风轮混浊如云,气轮赤脉深绛,兼见头目胀痛羞明流泪者为血分郁热。
治宜:化瘀平肝,清热退翳。
2.热毒型风轮混浊一片,抱轮红赤,眼睑浮肿,沙涩畏光刺痛流泪等为热毒较盛之候。
治宜:泻肝解毒,凉血散血。
六、赤脉下垂,血翳包睛(类似沙眼性角膜血管病,本病是指赤脉密布角膜,似膜从白睛上方贯于黑睛之症,名垂帘翳。赤翳四周漫掩整个黑睛,则称血翳包睛,二病是一种病不同阶段的合并症。其病多为椒疮所致。因患椒疮肝肺风款壅盛导致赤脉下垂,若心火内炽,肝热亢盛,血分瘀热,气血阻,则赤膜从生,形成血翳包睛。
以局部症状为主,病情严重往往不易消退,或难以全部消
退
治宜:内外结合,内治以疏风清热,凉血化瘀为主。外治购结合刮洗泄热消毒。
1.肝肺风热壅滞本证初起风轮上际可见赤丝菲薄,牵丝如网状,自气轮垂下,赤脉尽头,星翳丛生,怕热羞明,沙涩刺痛:头目胀痛,睛珠涩痛。
治宜:清肝泄肺热,凉血化瘀方
2.心火热炽,热壅血擦本症由垂帘障发展而来,黑睛血翳满布,甚至堆积如肉,白晴紫赤,日珠刺痛,羞明提热,口苦咽干。视物模糊不清,涩胀不适。
治宜:清心泄肝,凉血破瘀。
七、疳疾攻目(角膜软化症)
本病指小儿食积或虫积的病变,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寒凉不忌致伤牌胃,则生积,积滞日久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或久病虚弱,高度营养缺乏,(特别缺乏维生素AD),能酿成此症。如不及时治疗,常发生夜盲,甚至风轮生翳,变成蟹睛或旋螺突出等。现代医学称为角膜软化症。
本病是疳积在眼的局部病度,内治常结合全身病情,同时健脾胃,清热杀虫,消疳养肝明目等法。
1肝牌亏虚小儿食少腹胀,面黄肌瘦,初现夜育,成在暗处视力大减,甚至不辨人物。球结膜失去光泽,白睛干涩,频频眨目,或喜闭目。为脾土不足,外兼风热。
治宜:健脾消滞佐以疏散利湿
2.牌虚肝热目瞬不灵,或目闭不开、腹胀便溏,小便如米泔或五心潮热,并见挦眉,咬甲,揉鼻。烦燥不宁,黑睛生器,或溃疡等。
治宜:健脾消疳,清肝泄热。方用:四君子汤加味:
3.牌虚湿困小儿目闭不开,气轮色灰黄而暗晦干燥无光泽,或微有赤脉,常揉鼻揉眼不止,气风二轮色泽如一,起多重皱折,大小眦与风轮间常起三角形银灰色之干燥斑块拭之不去。风轮色淡灰,微有瞳仁轮廓。严重可发生凝脂翳、黄液上冲、蟹
睛等。
治宜:健牌益气消疳清热方
八、云贤、冰瑕翳(角膜痕翳)
本病指黑睛疾患愈后遗留的瘢痕翳。状如云,如冰瑕状无畏光流泪红赤等现症。其册虽繁,不外云翳(翳稍厚如蝉奶如浮云,在自然光下可见)。冰瑕翳(如冰上之瑕须在集光下见)。厚瞬(翳较厚,色白如瓷一望则知),斑翳(翳如黄仁粘着其色白中带黑或有细小赤脉牵绊随仁倚不圆),总之翳有厚不等大小不同。如新翳病程短,故尚可调治,而年久日深形成痛疾,用药再多亦难凑效。其病因多为凝脂翳,花翳白陷,聚星鹏混睛翳以及外伤愈后等遗留下的疾病。在治疗上应根据气血点实,寒热表里之不同,对病浅者经耐心调治可望凑效。即内外结合,补泄得当退翳明目为原则。另据眼科篡要云:“若退翳之法如风热正盛,则以驱风清热药为主,略加退翳药,若风热稍退,则以退翳药为主,略加驱风清热药。若一味清热以致热全无、则器不冰,即凝则燥,虽有神药不能去矣。夫翳自热生,疗由毒发,发在乌轮,乌轮属肝,则凡清肝平肝行肝之药,如柴胡、芍药、青皮之类退药也,浅学之流不识此理,惟执定蒙花、本贼、谷珠、蝉悦青箱、决明退翳之药,又不辩寒热、信于摭拈、糊涂乱用,非徒取.识者笑诸、而且害人。”在临床上可采用内服药与外用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激发沉翳,翼图取效。
1.内治法黑睛疾病初愈无红赤痛感,只留大小厚薄不等的斑翳,又无全身症状。
方用:柴胡、二决、川芎、杭菊、川朴、黄芩、蝉蜕、谷精、白芷、丹叁、甘草。
若伴有红赤畏光加红花、荒蔚,若在风轮用蔓荆、柴胡祛风疏肝,用石决平肝,用生地、玄参、麦冬养阴生津,若余邪未尽,限部轻度红赤可加黄芩,若赤脉贯于翳中,气滞血瘀,加红花,若阴虚用大了参,血虚用四物汤,肾虚用杞菊地黄汤,总之用药应按野厚薄色泽光亮而定。
2.外治……每日10次,连续点药3次后闭目休息1小时。
九、风轮赤豆
本病现代医学称为泡性角结膜炎和束状角膜炎易与金,白膜侵睛混淆,不同的是此疾于风轮上有灰白色颗粒突起,气轮有赤脉成丛追随缠布,状如彗星,直达风轮表面,故色红如赤豆,而得此名。本病多由肝经郁热,或兼复感风邪,气血失和,火淤络中所致。本症多见小儿,尤以禀赋不足,体虚挟痰之小儿易患本病。
1.风热型初起常有痒涩、羞明、流泪、微胀不舒。路际有小泡,渐向黑腈中央匍行,并有赤脉成丛。
治宜:疏散风热。
2.郁热型若反复发作,抱轮赤脉缭乱,局部胀痛,小袍围红赤显著,灼涩疼痛较重,上连巅顶,畏光流泪,泪下如汤。小泡溃破,灼涩疼痛更甚。
治宜:泻火解毒为主,稍佐疏散逐郁。
十、旋螺突起
本症亦名“旋螺突起”。谓气轮尚平,风轮独高突如螺底状而得名。常由蟹睛失治,疳症攻目,及热毒暴袭,乃毒气内攻,风轮不固,故而外突,症属难治。若患者头额胀痛剧烈,睑胞浮肿赤亮,热泪常流,气轮赤脉横绕者可服活血平肝解毒之剂。
十一、硬化性角膜炎
硬化性角膜炎,为风轮严重疾病之一,如不加强治疗,就会致盲。本症常由火疳缠绵不愈,反复发作,逐渐侵犯黑睛而成,古人认为是肺金乘克肝木所至。病初先有火疳或白睛微红,位于黑睛边际,继则病变向黑睛深层发展,出现形如舌状,尖端向黑睛中央混浊,其初起色白或灰黄,继则变为浅蓝,最后呈瓷器样白色,以至黑睛边缘参差不齐,与白睛无明显界限,白膜每随火疳反复发作而逐渐扩大。相应处气轮轻度局限性隆起,其他气轮部位亦有赤脉,瞳神缩小,常伴有头目胀痛,畏光流泪,烦热颧红,舌红无苔脉细数等,为阴虚火旺所致。
治:滋阴降火,退翳明目。
十二、麻毒攻目
麻疹透后数日,乌珠生星翳,畏光流泪者,为麻疹病后余毒未尽上攻于目,故名麻毒攻目。
治宜:清热解毒,明目退翳
第二章眼科内障疾病
病变发生在水轮或眼珠内部(统属内障范围),水轮部位瞳神,是视物重要部位,正常瞳孔清莹透光,能随光线强弱尾(对光反射灵敏)水轮如发生病变,瞳孔则失原有的神彩。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可分两大类,一类在外,可见购散大或缩小或变形变色等改变,一类外观无明显改变,但自鱼,物模糊,或变形变色眼前似有蚊蝇飞舞,云雾遮睛以致失明等按五轮学说,瞳仁为水轮,内应于肾,因肝肾同源,故发期责之于肝肾,不过瞳仁发病,病因十分复杂,除肝肾之外,其他腑亦有密切关系,其病变在内,常因喜、怒、忧、思、恐、悲、饰所致,脏腑功能失调,外则多由风邪而起,证有虚实,虚则脏山伤,气血不足真元伤耗,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实则多由风热攻目,痰热内聚,气郁血瘀,目窍不利而起,此外黑睛病变邪气深入,以及头部外伤,气血失和等,也能引起瞳神疾病。
治疗虚症从补肝肾为主,实症以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等法养手,虚实夹杂者,则需补虚泄实以滋阴降火益气活血等法运用软多。
一、瞳仁缩小、瞳仁干缺症(虹膜睫状体炎)
本病属风轮水轮的疾病,指瞳神失去正常展缩之功能瞳神持续缩小如针孔,为瞳仁紧缩症。若瞳仁失去正圆参差不齐,黄仁干缺不荣,为瞳神干缺症,其病因为肝经风热上攻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亦有凝脂翳,花翳白陷、火疳、疳疾攻目,蟹睛症等引起本病发生。
本病急性发作初起即有较明显的羞明流泪,赤涩难开,眼珠坠痛,眉棱骨痛,或连接头部,重者如针刺,夜间尤甚。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睫状部明显压痛。视物昏蒙,甚则仅辩明暗。若病情缓慢,病势较轻而反复发作者,常自觉眼部隐痛,视物昏花,眼前有烟雾飘浮荡漾。
(一)内治法
1.肝经风热型起病较急,瞳仁紧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视力显著下降,目珠坠痛羞明流泪,抱轮红赤,风轮后部呈雾状混浊,常见灰白色尘状或羊脂状沉着物,黄仁晦暗肿胀,纹理不清全身症状有头痛发热。
治宜:平肝泄热,祛风止痛
2.肝胆火炽型瞳仁缩小,珠痛拒按,痛连眉梭额骨,抱轮红赤,神水混浊瞳孔边缘或中央渐见白色点状,絮状或团状渗出物附着。或有黄液上冲,往往与睛珠局部粘连。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治宜:活血化瘀,清泻肝胆方
3.肝肾阴虚型瞳孔细小或干缺,视物不清。抱轮红都甚,眼干涩不适,黑睛后壁有少数尘状沉着物,兼见虚烦不联足心热,舌燥咽干,舌质红,脉细数,乃久病伤阴,虚火上炎痛时重时轻或兼头昏失眠。
治宜:滋补肝肾降火安神。
(二)外治法
因瞳孔缩小、干缺,能直接影响视力,故迅速充分扩随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既可防止黄仁后粘连引起的并发症,又可使黄仁得到充分休息,以减少炎症的反应,同时,也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使脉络通畅,医院一般以1%阿托品眼水或眼膏扩瞳。如已粘连,瞳仁扩大不满意,可用混合散瞳剂,(1%硫酸阿托品液,0.1g利多卡因和0.1%盐酸肾上腺素各等分)结膜下注射。
二、绿风内障(青光眼)
本病是以眼珠变硬(眼压高),瞳仁扩大,瞳孔色淡绿钱严重减退。或伴有抱轮红赤,头痛呕吐等症状为特征的眼润一种常见而又严重的眼病,如拖延或治不得当,可导致失明。病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也有先天性和青少年所患此证。其病多由七情过伤,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或肝郁化火,肝胆火造或久患头风,或痰湿内聚,气机阻滞,风痰郁遏经络,若郁久化上扰清窍。或劳神过度,真阴暗耗,导致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上原因,均可导致气血不和,脏腑经络失调,神水瘀滞不能流畅,眼内压升高,而成绿风内障———青光眼
眼内压升高,而成绿风内障。现代医学称青光眼。
本病一般来势凶猛,临症施治,消除病因,治其根本外,还应注意收缩瞳神,开通玄府,尽快消除瘀滞,改善症状以保存视力必要时中医西医相结合抢救视力。本病有急慢性之分,急者,发作前自觉视蒙,如隔雾状,看灯火时周围出现七彩光环(虹视),同侧头痛额角痛鼻根发酸。急性发作时头痛如劈,眼球胀痛如脱,痛连眼眶,瞳孔散大,神水混浊,抱轮红赤,黑睛呈雾状混浊如毛玻璃状。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不辩人物,仅有光感,亦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多由急性演变而来,比急性较轻,时有轻度头痛、恶心、虹视、视力逐步下降,瞳孔稍大略呈淡绿色。总之急慢性其危害一样,如失治则盲可见矣。
1.肝胆火炽型发病急剧,头痛如劈,瞳仁散大,眼珠坚硬,抱轮红赤,白睛混浊视物不清或视灯火如日华月晕。呕吐,纳少,口苦,苔黄、便秘等。
治宜:清肝泻火
3.痰火动风上阻清窍型起病急,头目剧痛,诸症与上症相同外,全身还伴有身热面赤,动辄眩晕,溲赤便秘。
3.阴虚火旺型患目轻度胀痛、虹视,视力缓慢下降,瞻散大,目珠于涩,头晕梦多,失眠头痛眩晕,心烦易怒,耳鸣耳登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阴虚火旺。
治宜:滋阴降火方
三、青风内障(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本病特征:本病进展缓慢.眼部无充血现象,眼压偏高。其症状较为隐蔽,早期不易发现,往往使视力丧失在不知不觉中。多见于中年人。常双眼同时发作或先后发作。也常因情绪急燥、失眠、疲劳等突发此病或肝肾阴虚火旺,而患此病。
症状:1轻度眼疲劳,每于过用近视力,失跟或劳神过搜后暂时出现虹视、眼胀痛,眉心重坠,头眼胀痛;或撷红,五心烦热,口苦咽干,检视眼部,早期无改变或偶见瞳仁微微散大,气色稍浑,如青山笼淡烟之状,生理盲点扩大,或视神经乳头生理凹陷较正常稍加深扩大,颜色稍淡,血管略偏鼻侧,或有轻微屈膝状爬行(见图6),有时在视乳头处见到动脉搏动征。早期视力尚好,也有昏蒙逐日加重者。眼压往往偏高,24小时跟压曲线有明显波动,或有间歇性升高。如眼压增高时恶心呕吐,如眼压持续增高则视力逐惭下降。(如超过24mmHg)。2疃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3视野向心性缩小。4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一)内治
1.阴虚火旺型不明原因的视力逐渐下降,眼压偏高,瞳孔稍大,前房稍浅,乳头色稍淡,生理凹陷稍扩大加深或无改变。伴眼胀,头痛、眉棱骨痛、颧红唇赤,口苦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候。
2.肝肾阴虚型头痛,虹视,眼压波动,反复发作,而视力铁减,眼胀不适,外观症状不明显,伴腰膝酸软,乏力,头昏目眩,苦咽干,属肝肾不足。
治宜:滋肾补肝
3.湿热并重型视力逐渐下降,头痛眉棱骨痛,眼压偏高。眼底有改变或无改变,伴胸闷泛恶,心悸眩晕,烦燥不宁,甚至呕吐痰涎,失眠多梦等。
(二)外治
外点噻吗心胺眼水.1%匹罗卡品眼水,美开朗眼水等。
(三)手术治疗
激光治疗,或作其他减压术。
说明:青光眼是一类常见的致盲性疾病,常见有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治疗原则以上已述。继发性青光眼应结合病因治疗。先天性青光眼一般主张早期(4~5个月)施行手术治疗,以控制眼压,保存视力,不论哪类型青光眼都应积极治疗,定期检查眼压和视野,忌进大量饮水,更应戒烟,戒酒,节制饮茶,咖啡等,不宜过久阅读,过度作费眼力的工作,避免做暗室工作。以保持良好的心态,才有利于服病的恢复。
四、圆翳内障(白内障)
本病俗称浮翳、沉器、滑鹏、枣花册。是指睛珠失去透明性变为混浊,视力缓降以致失明。瞭仁中间呈现水银珠子样因故称圆翳内障。又称如银障、黄心内障,现代医学称白内障。病因多为1年老体弱肝肾亏损、精血不足不能上营于目而致体混浊(属老年性白内障)2又因外伤并发的白内障。病变在早期可以调治。如仅辨三光可配合手术治疗3先天性白内险
继发性白内障,如糖尿病,虹膜炎等。本病病期较长、药物治疗造用于早期。
症状:初起,自觉视物昏蒙眼前有固定位置之点软、条状或圆状阴影,视远昏蒙,视近清晰,或暗处视清,明处视蒙,或明处视清、暗处视蒙,或视灯光明月如数个,随证状加重而视力逐渐减退,以致失明。眼部见瞳仁大小正常,唯晶状体呈乳白色或黄色或综色混浊。状如枣花状或车轮状,或核心混浊。如影胀期可继发青光眼。如迁延失治可导致失明。如品珠灰白混浊,限前仅辩手动或光感,为成熟期,药物则难以凑效。白内障在发展过程中,如突发红肿疼痛等出现绿风内障证候,则属变症,成为继发性青光眼。(因晶体膨胀所致)
(一)内治
1.肝肾亏虚若年老体衰,晶体混浊、头昏耳鸣、失眠,腰滕酸软,脉细弱等证,为肝肾两亏精血不足。
治宜:补肝益肾,古方
方用:1加减六味地黄汤:
菊花10克知柏各10克泽泄10克枣皮10克
云苓10克丹皮10克远志10克山药10克
兔丝10克丹参15克沙苑10克女贞15克
甘草5克
2当归10克杭药10克菊花10克枣皮10克
党参15克茯苓10克蔓京10克川芎10克
丹皮10克黄芪15克甘草5克知母10克
3玄麦地黄汤加减
玄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5克山药10克
云苓10克丹皮10克远志6克龙牡各20克
龟板15克石斛10克
2.牌虚气弱视物昏花晶体混社,白内障为来方力,精神不振,食少便溏,面黄肌瘦,舌淡,脉细料。治宜:益气补脾。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15克云苓10克白术10克
蒙花的
石斛10克蔓荆10克丹皮10克
柴胡10克菊花10克升麻10克黄民15元
甘草5克冬青15克
3.肝热上搅头痛目涩,眵多泪下,口苦喝干,视物不说细数。
治宜:清热平肝。方用:
1生地10克麦冬10克玄参10克石斛10克
石决10克玉竹10克菊花10克云苓10克
丹皮10克柴胡10克冬青子15克青藉子10克甘草5克,可兼服内障丸(自制)石斛夜光丸、障眼明等。
方用:2玄麦地黄汤加减:
玄参12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
云苓10克丹皮10克泽泄10克远志6克
龙骨12克牡蛎12克龟板30克石斛10克
磁石6克
药)。
并常兼服千金磁珠丸(成药)内障丸(验方)障跟明片(成
(二)外治常用药
外点白内停眼水、沙普爱思、氨碘肽等眼药。
(三)手术治疗
人造晶体置换:
睛珠全混。即白内障已成熟,若光定位准确色觉良好者,医院常予以手术,晶体未成熟也可做手术。手术治疗。现代医学开展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人
说明:白内障一症分老年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继发性白内障和先天性白内障,若老年性白内障早期多以补益肝肾为主,中晚期多以做手术为主,外伤性白内障应对证处理,初起宜清热平肝,活血化瘀,外点白内停之类眼药以防品体混注,如继发青光眼应降眼压或做手术,除去病灶。若继发性白内障应先要治疗原发性疾病,适时可作白内障摘除术。先天性白内障,如严重影响视力者,应早期做手术,以免损伤视功能或形成斜视或弱视。
五、云雾移睛---------玻璃体混浊、飞蚊症
本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飞蚊症、玻璃体混浊(图7)睛外观与常人无异,惟觉空中幻影移动,时隐时现,候有修:色不一,随眼而动止,若望白壁青天则明显,虽闭目亦可见舞于眼前。
若视力良好,与生俱来,多为生理性或先天性,无须若伴疾病或外伤而来,视力下降逐渐加重或突然产生视物得者,则属严重病变,应及早治疗。
其发病原因,有由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有由肝肾亏度,南上浮;有由肾经湿热,上害清和。亦有炎症性,出血性及退受等之别。
故治疗应以除痰湿消擦滞着手,扶正多以补肝肾养精血》主。就我们临床所见归纳有以下三个方面:
1.肝肾亏虚型眼前云雾移动,伴有头昏耳鸣、腰酸足等。
治宜:补益肝肾。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2.气滞血瘀型眼前有黑花飞舞,视力下降、头痛胸闷、口苦溲黄、眼底检查或裂隙灯下,可见玻璃体内多呈厚薄不等的棕红色或棕黄色的尘状,点状,或絮状,块状弥漫性混浊,或可见到视网膜出血性改变。
治宜:疏肝理气化瘀止痛
2.痰湿上泛视物昏蒙眼前黑影浮动如蝇蚊。头重胸闷,心烦口苦,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郁遏,浊气上泛。治宜:清热利湿。
六、视瞻昏渺,视瞻有色
本病指外观端好不红不痛,惟视力下降视物昏蒙如云雾笼罩,或视瞻有色、视物自觉有黄、绿、青、赤、橙、蓝等或视物变形变小,或于中心部出现黄灰色圆形阴影之内障眼疾。眼底检查见视网膜黄斑区血管痉挛,并呈现弥漫性水肿,网膜色泽路哑而混浊,其边缘有不规则之反光晕,以致黄斑纹理不清,光反射点环紊乱,中心凹反射暗淡或消失,黄斑区水肿常伴黄白色点状浅层渗出,或棕黄色,甚致黑色团状的深层渗出(图8)。少数患者伴有火焰状或点状出血,病情恢复后,渗出物渐渐吸收,中心凹反射可复出,但黄斑部可留较多色素斑或色素点,可不同程度的影响视力。其病因有因肝肾亏虚。有因七情郁结,有因失血过多,导致气血亏虚而目失所养。有因湿热痰内蕴上犯清窍,总之以肝肾亏虚为多,因肝开窍于目主肾,肾藏精。肝藏血,精血足则能上注于目,而能视,精血亏则不能涵木而易发此病。临床上凡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弥漫性脉络膜炎周边部葡萄膜炎、亚急性或慢性视神经炎,黄斑部出血(图9),黄斑变性,见(图10),高血压动脉硬化(图11)、(图12),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图13),视网膜血管炎等,统属本证范畴。
本病发作绥慢亦无赤痛,属内眼病,内眼病多种多样,应结合全身症状,辩证施治,不可执一味从虚论补。
1.肝肾阴虚型目中干涩,视物昏蒙或变形,眼底检查见黄斑部水肿,有黄白色渗出,中心凹反射消失,或减弱,常伴头鸡,遗精,体肢酸软等。治宜:补益肝肾方用
2.肝气郁结型伴情志不舒,头痛眩晕,目珠胀痛,视力城退,胸胁胀满,口苦咽于。
3.心牌亏损型伴面色无华、头昏、食少、多梦、少寐舌淡脉羽。其他症状同上。
治宜:养血健脾
3.气滞血瘀型目珠胀痛,视力下降,眼前有带色阴影视物变形。眼底检查;见网膜血管痉挛,色泽晦暗,黄斑部色素紊乱,有水肿及棕色渗出,有火焰状或点状出血,伴表情不舒、头昏目眩,胁痛,口苦咽干,脉弦细数,为肝气郁结,气血瘀滞。
七、青盲(视神经萎缩)
本病外眼端好,如常人而视力渐降致盲无所见,不辩三光的服疼。是为青育,相当于晚期视神经萎缩(见图14)。本病多由原发性如球后视神经炎等所致的视神经萎缩。继发性指继发于强神经乳头炎,视网膜动脉栓塞,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等眼庄病的后期,以及颅内炎症后或肿物压追所致的视神经萎缩。其病因多由肝肾不足,精血耗损;心营亏损,神气虚耗;久病虚赢,脾阳不振,精徽不化。或情志郁结,肝失条达,气血郁闭,或先天禀赋不足,脾肾阳虚;或头部外伤或肿瘤压迫,气血察滞。以上种种原因,均可导致脉络瘀滞或精津不足,目失涵养,渐而不临床表现:外眼端好,初起自觉视蒙,视力逐渐下降,以致失
眼底检查:以视神经萎缩为特征。
原发性:视力下降,视神经乳头颜色苍白,边界清晰,血管正常或变细,筛板明显可见。
继发性青光眼:视神经乳头颜色灰白,边界清晰,生理凹陷扩大,加深,血管偏鼻侧及屈膝状改变,即青光眼杯。
继发性视网膜动脉栓塞:视神经乳头颜色苍白,边界清晰视网膜血管明显缩小,甚至狭窄如线状。
继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乳头颜色蜡黄或黄白,边界清晰,视网膜呈污秽或青灰色,有骨细胞状黑褐色色素斑和血管高度狭窄改变。
继发性视神经炎:视神经乳头颜色变淡,而边界模糊,筛板不显,视网膜血管常较缩小,乳头附近的血管减少,并常伴有鞘膜围绕。
继发性颅内炎症或占位性病变者,可为单侧,亦可为项
水肿后视神经乳头萎缩。伴炎性改变。
继发性眶内肿瘤者,必伴有突眼现象,多为单眼。故变,
本病有虚症属肝肾不足,脾肾阳虚。实症多为肝气郁结人血瘊滞。一般治疗就针对病因,并适当配用通络开窍药物,以
闭郁的玄府,发明灵之神光。
1.气虚血弱型视力减退或失明。眼底可见神经萎缩之变。全身症状有头晕、耳鸣,脉细弱等。
治宜:补益气血,通窍明目
2.肝肾阳虚型眼病症状同前,但面黄形寒、腰膝酸冷、少气、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宜:补脾益肾,温弱通窍
八、暴盲(急性视力下降的内眼病)
本病外眼端好,猝然一眼或双眼视力下降或失明、故称器盲。西医称急性视神经炎(视神经乳头炎、球后视神经炎)视网膜脱离。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动脉栓塞及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等,均为暴盲范围。其病因常因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血热妄行溢于脉络之外或过食辛辣之品,致伤脾胃,使脾胃虚弱阳气不运,水谷精微不能上注于目或因肝肾阴虚火旺,上搅清窍等。此外,头部撞击伤亦可引起暴盲。
各病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不同。
1.视网膜动脉栓塞中心动脉栓塞者可见视神经乳头苍白,动脉高度变细,甚致呈白色线条状,部分血管腔内的血柱量间断状,静脉亦变狭窄,有时可见未栓塞的小血管部位的网膜星
赫红色。视网膜出现半透明状混浊、浮肿,以后极部为甚黄斑区中心四部呈樱红色又称樱红班后期视神
经视网膜出现萎缩。
2.中心静脉血栓者视神经乳头明显充血,水肿,边界模期,视网膜水肿,静脉迂曲怒张,色紫红而呈节段状,有时隐藏于水肿的网膜组织内,或混杂于出血斑中,周围伴有白鞘,动脉高度收缩,甚致不能明辩。视网膜及视神经乳头上有大量浅层火焰状,放射状和深层的团状,片状出血,亦有分枝阻塞者。以及棉絮状渗出物,出血量大时可流入玻璃体内,形
成玻璃体积血。
3.静脉周围炎眼底见静脉怒张迁曲,有白鞘伴行,相应部网膜有不同程度出血,并有白色渗出物。若反复发作,在视网膜上形成纱状,团状,条索状的结缔组织增生,而称增殖性视网膜炎,易继发视网膜脱离,白内障或青光眼。应与“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相鉴别。
4.急性视神经乳头炎急性视神经乳头炎者见视乳头充血,轻度隆起,边界模糊,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扩张,乳头附近网膜水肿,出血及渗出
5.球后视神经炎眼底无明显改变,或乳头微红,边界模糊,静脉轻度扩张,视野向心性缩小。晚期可出现视神经乳头萎缩。
6.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处呈灰白色波纹样隆起,血管暗红,迂曲起伏,时隐时现。脱离处网膜有轻微浮动感。
本病外眼见症较少,唯视力猝然下降,故应将自觉症状与眼内检查所见相结合,进行治疗。
1.肝气郁结型视力急剧下降,眼球胀痛,头痛眩晕,口苦胁痛脉弦,眼底可见静脉怒张,乳头附近网膜水肿,乳头微红说界不清等视神经炎症状。
治宜:舒肝解郁方用:加味逍遥散
底见搅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变细或动脉栓寒膜不程度出
应乳头充血水肿等。治宜:活血通窍。
4.血热妄行型初起偶有飞蚊症,继而自觉眼前有大块黑斑遮拦。或眼内如有红色液体流动(出血)视力骤降,以致失明。胸闷烦热、睡眠不宁梦多、小便短赤、舌赤脉数等。治宜:凉血止血方
九、高风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
本病是以夜言和视野渐渐窄小为主症的眼病。如雀之目人夜则盲,亮处复明。故称高风内障,又名高风雀目。本病是具有先天倾向的慢性视网膜疾病,其病因多由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或肾阴不足命门火衰,或病后虚弱气血不足。目失濡养或肝肾本虚,目暗失养等。都有导致本病的发生。此病展先天性疾病
代医学称视网膜色素变性(图23)。亦属难治。常双眼发病,病程漫长,后期多发展成青官内障,现
1.脾胃虚弱型人暮眼不见物、夜晚或照明度低时行动困难。食少乏力、倦怠嗜睡、面白脉细。眼底见乳头蜡黄,视网膜血管显著变细色素分布不匀,网膜有骨细胞样色素斑分布。视野缩小。
2.2.肾阳不足型眼症同上,伴腰痛足软、阳痿早泄舌街
3.沉。
4.治宜:温补肾阳,养心安神方
5..肝肾虚弱型夜盲视力下降,两目干涩不舒、头目眩晕头昏耳鸣、失眠,多梦。治法:滋肾补肝方
十、视近怯远症(近视)
当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人眼后,通过眼屈光间质之屈折,不能来焦与视网膜上,而成象于视网膜前者称为近视。中医称规近劫远。此病多因脾气虚弱、阳气不足或疲劳过度,如长时同连续看书、写字、看电视且姿势不端等都能导致本病的发生,也有因其他眼疾而导致本病。治宜:补阳益阴
本病应坚持远视锻炼,调节眼疲劳,注意用眼卫生。
十一、视远怯近症(远视眼,老花眼)
当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人眼后,通过眼屈光间质之屈折,不能聚焦于视网膜上,而成象于视网膜后者,称为远视,中医称视远劫近。其病因因气血不足或阴虚火旺,以致精气不能上于目。治宜补阴益阳。
本病应配戴适度老花镜。同时还可服用滋肾养肝药如权地黄丸。如阴虚火旺可服知柏地黄丸加五味子、远志、党参。
十二、目痒
本病指眼部发痒为主要症状的眼病。古代有“眼痒极连忍,痒若虫行”的记载。其病因包括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多由邪湿热,血热生风所致。根据眼痒的轻重程度,部位、及性质可预测某些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如眼无病偶然发痒则不属于态,有时眼病未愈也可作痒。同时因季节、气候不同,有的人民过敏眼也发痒。故应严加区分。
1.风邪侵袭两眼作痒,视力下降,外眼无异常。治宜:散风止痒
方用:驱风一字散加减:制川乌、川芎、荆芥、羌活、防风。如痒甚难忍可加藁本、乌稍蛇。
如症偏于热者可加黄芩、生地、苦参等、祛风散邪。
如眼睑红赤或糜烂,则改用祛风清热药:
2.肝血亏虚月痒甚,揉拭则止。止后又痒或时痒时止局部无异常。
治宜:养血熄风方用:四物汤加减
第三章眼科杂病
一、异物入目
导物人日是指外界细小物质(沙尘、土屑、铁砂末等)进入眼内,附着或嵌人眼球、或黑睛表层,以致涩痛难忍不能睁酸。若能及时治疗取出异物,一般能恢复正常(不包括穿孔伤)。但如异物人目后延误治疗,且乱加揉搓挑拔可造成眼珠损伤,甚至形成凝脂翳。
首先应辩明人目异物性质,部位。确定治疗方法。一般以清除异物为主。如异物游移眼睑内或黑睛表层。可用无菌药水棉签粘出即可。若异物嵌顿在黑睛表层,上述方法无效时,可采取角膜异物剔除术取出。异物清除后,如眼睛红肿生眵流泪可点消炎止痛眼药水并服祛风清热之剂。
方用:
荆芥10克防风10克杭菊10克二花10克
连翅10克黄芩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
如形成凝脂翳则按凝脂璐治疗。
二、撞击伤
眼部被物体撞击而无穿孔挫裂伤口者,其症状取决于伤之轻重,部位等。未伤及眼珠之内部组织者为轻伤,及时正确的治疗,视力无防。如伤及眼球重伤者则对视力有严重影响以致失明。
分辨受伤部位,区别轻重程度及受伤时间长短,有无并发症等。本症伤情虽然复杂,但可纳为络伤出血与气滞出血两大类来诊治。新伤轻伤易治,重伤旧伤难治。此外有些眼外伤还可结合手术治疗。
1.络伤出血眼睑青紫肿胀、重坠难睁、眶内瘀血、眼珠突出或白睛溢血,视力障碍形成暴盲。
治宜:止血为先、活血在后。
方用:十灰散:大小蓟茜草侧柏叶茅根栀子荷叶丹皮大黄棕桐皮共炒黑存性。
如未继续出血,则用“活血化瘀汤”加减:当归赤芍桃仁泽兰丹参川芎郁金生地旱莲草仙草等药防止再出血。
2.气滞血瘀型黑睛混浊或眼底水肿或其他部位受伤视力剧降。眼球刺痛或胀痛。
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
红花10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
川芎10克生地15克丹参15克
如黑睛有翳可加菊花、蝉蜕。若视网膜水肿加泽泄、前仁、茯苓。如畏光流泪可加羌活、防风、龙胆草。如疼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玄胡。若眼珠混浊可按白内障或玻璃体混浊治疗。
三、电光性眼炎
本病是指受极强烈电焊刺激引起白睛黑睛受害的眼病,多
泪,双眼红肿,疼痛剧烈为主要症状。
治宜止痛为先:
用1%的卡因漓限液漓眼1-2次鲜人奶水滴眼;3按风热症治疗。方用:
生地15克二花15克菊花15克
黄芩10克
竹叶10克如疼痛明显加赤芍、蔓荆、玄胡。
四、怀胎病目症
症见:孕妇双眼大小眦红赤流泪、酸痛。
萌9
治宜:清热散火。
古方用:固胎泻火汤:
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
连翘10克寸冬10克丹皮10克石决15克
荆芥10克艾叶10克免丝10克枳壳10克
甘草5克克
五、口眼歪斜方用:
(1)羚羊角、知母、细辛、白芷、川芎、莞蔚、薄荷、荆芥、路风、羌活、甘草、当归、黄芩、知母、麻黄。
(2)胆南星、全虫、钩藤、蝉蜕、姜虫、秦艽、桑叶。
眼科一道而病状百端,诸疾之难愈有无连干配也,香华吃件真人而外,诸医论治皆烦,并无真实效验,然得其要活。办仅二字决而已矣。一日破,一日散,任风火邪然常伤诸证,不有限散而不效者,但初病数目,最忌寒凉油滞。
1、服病根源论
(1)眼上午大痛下午不痛,实热也。(2)眼有疼痛,翳膜渐渐遮睛热也。(3)眼膜带红色热者,热也。
(4)眼白睛上赤膜,热也。火残
(5)眼黑睛上红障,心火毒也。
(6)眼弦疼上隔热眉骨疼、头重,风热也。(7)眼黑睛叠起,心肝火盛也。
(8)黑睛外弦红,有赤障,肝火盛也。宜泄肝火,疏肝为主,不可骤施凉药。
(9)眼胞臃突起硬者,风盛也。(10)眼白睛黄障或赤障,风也(11)眼白睛上两大眦红赤紫是气。(12)白睛上青紫障是毒。(13)黑睛上紫障是风毒也。(14)黑睛上有赤肉是心毒气眼。
(15)黑睛上弦有障生下为之垂廉障风毒眼。(16)白睛突起黑珠亦属肝气,宜宣之。
(17)眼有眵视物无光,肝家雍滞也,宜宣之。(18)眼上下弦烂,发生风粟,脾家温热也。(19)眼弦紧者,脾有恶毒也。
(20)赤风翳膜疼痛,血凝或好或痛,发不定期者,风也。(21)拳毛倒睫白膜翳障,流泪羞明远视不见者,风也。
2.诸般虚证
(1)眼上午不痛,下午大痛,虚热也。
(2)眼淡红白者,虚热也。
(3)服泪出不止,眵少黄色,虚热也。
(4)眼无眵,视物有花者、脏腑虚也,补而宣之。
(5)眼不痛,而时发头昏目旋者,视物不明,日夜皆然,肝虚内障。
(6仁散大,眼渐昏朦者,土败火衰而水邪泛滥也,宜补火殖七。
(7)眼渐渐昏朦,羞光怕日,紧闭难开,目中干涩,久则生翳,脾土衰极而阳气下陷也。
(8)眼不痛翳膜渐渐遮晴,冷也。(9)眼翳膜色白者、冷也。
3.妇女眼症
(1)产后被风生赤,血热也。(2)产后赤障侵睛,血热也。(3)产后食热物烂弦,脾热也。(4)眼眶中,多血泪,血热也。
(5)经脉不行,患赤眵遮睛血败难散,加以痛如针刺心,受气也。
(6)赤肿眦花者,酒色过度,行房受热,攻冲双目也。(7)年少患风毒血热也。
(8)产后不见光线肝虚也亦有邪气,宜和。(9)眼小而头疼谓之头风五脏受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