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出生后生理功能需进行有利于生存的重大调整,因此必须掌握好新生儿特点进行护理,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
此外,正常新生儿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特殊表现,属于正常范围,注意与异常表现鉴别。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
胎脂
出生后,皮肤覆盖一层灰白色胎脂,有保护皮肤的作用。
生理性黄疸
足月儿一般在生后2-3天出现,一般持续1周后消失。
水肿
体液占80%体重,早产儿尤明显,3-5天在手足、小腿、耻骨、眼窝出现,2-3天消失。
新生儿红斑
生后1-2天,在头部、躯干及四肢常出现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斑丘疹,1-2天后自然消失。
毛囊炎
为突起的脓疱,周围有很窄的红晕,以颈根、腋窝、耳后、肘屈分布较多,数日内消退。
新生儿粟粒疹
因皮脂腺堆积在鼻尖、鼻翼、颜面部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脱皮后自然消失。
汗疱疹
炎热季节,常在前胸、前额等处见针尖大小的汗疱疹,又称“白痱”,因新生儿汗腺欠佳所致。
青记
一般在背部或臀部有蓝绿色色斑,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
结膜下出血
有难产病史者有时可见球结膜下出血或虹膜边缘一周呈红紫色,是毛细血管破裂所致,可在数日内吸收。
马牙和螳螂嘴
马牙: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俗称“马牙”,数周后可自然消退。
螳螂嘴:两侧颊粘膜有脂肪垫,有利于吸吮乳汁。
乳腺肿大和假月经
乳腺肿大:男女新生儿生后4-7天均可有乳腺增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2-3周消退,切忌挤压,以免感染。
假月经: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1周。
正常新生儿的特殊表现
生理性体重减轻
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导致体重逐渐下降,约于生后5-6天降至最低(下降4-7%),一般7-10天恢复。
早产儿可下降10-15%,超低出生体重儿可下降至20%,至2-3周恢复出生时体重。
产瘤及先锋头
由于分娩时先露部位受压时间过长所致。
额外齿
常见在乳牙的下门牙的位置上萌出1个或1个以上的易位切牙,该牙松动易落,无釉质。
舌系带
有个体差异
过短不影响吸吮
相对过短者日生后可延长,附着点2岁前不固定
绝对过短者可口腔科处理
额外乳头
正常新生儿中可出现额外乳头,常位于躯体中线部,为一小型有色素的突起物,通常伴有肾脏畸形。
心脏杂音
约60%的正常新生儿于生后1-2天内在肺动脉区闻及Ⅰ-Ⅱ级喷射状收缩期杂音,一般1-2周消失。
可能是由于肺动脉压的降低,血液较快流入肺部而造成的
有时甚至闻及持续性或逐渐增强的杂音,是动脉导管开放所致
呕吐及其他表现
最初几次哺乳常可出现呕吐现象,几天后稍经处理后均能自愈。
有时新生儿打哈欠、喷嚏、伸懒腰是正常
眼有时一闭一开与眼球运动功能未协调有关
脐疝
脐残端脱落(1-7天)后脐部逐渐增大,内容物多为肠段或大网膜,罕见嵌顿。
多数婴儿1-2岁内能自愈
特大脐疝可由手术处理
多动
有些婴儿在新生儿终末期或稍晚些可表现为多动、易激惹及颤动。
哺乳时不肯安静、哭闹不安
有时发作性哭闹
睡眠不安宁,日夜颠倒
红色尿
生后2-5天的新生儿可于排尿时啼哭并可见尿液染红尿布,与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尿酸盐排泄增加以及小便较少有关。
鞘膜积液
先天性鞘膜积液往往在新生儿终末期发生,多为单侧,不伴有腹股沟斜疝,一般数月后都能自愈。
隐睾
少数新生儿睾丸下降延迟到出生后,部分停滞在腹股沟内。
通贯手
正常新生儿中,可有4%的单侧通贯手及1%双侧通贯手的发生率。
色素痣
多为良性,一般不延伸,久不消退,极少转为恶性。但巨型带毛色素痣(大片,常伴有毛发)恶性程度较高。
毛细血管痣
大小如米粒或草莓样状,突出皮肤,色鲜红,常分别于头、面、颈、肩、躯干及四肢,呈单个或多发。1岁内逐渐增大,1岁后多稳定,一般6-7岁内均可自愈。
斑状血管痣
最多见,多发于后颈部、前额中央级上眼皮出,直径约几毫米,又称橙色痣,数月消退。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