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结膜色素痣感染
结膜色素痣治疗
结膜色素痣饮食
结膜色素痣医院
结膜色素痣用药
结膜色素痣特征

剧毒4岁小孙女被喂下这种水后,差点没命

今天一个案例登上热搜值得每个人警惕!千万不要乱喝乱吃腌制过久的食品、饮品!尤其是已经放了好几年的5月15日,广东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了一名4岁女童,因为喝了奶奶放置4年的冬瓜水,导致亚硝酸盐中毒。奶奶表示,自己珍藏了四年,想着取出来喂给孩子消消暑,哪知道出了这种意外。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主任周新龙介绍,小颖家住东莞市沙田镇,当天上午10时35分许,奶奶喂她喝下放置4年的冬瓜水约毫升,不久她就出现了腹痛、头晕、咽痛,伴有口唇四肢发绀。家人一看不对劲,医院,医生给孩子洗胃、导泻、补充维生素C,一系列对症治疗后腹痛、头晕、咽痛症状好转,发绀减轻。但家人仍不放心,下午2时30分许转院至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周新龙说,收治后,他们对小颖给予低流量吸氧、心电血氧监测、导泻、亚甲蓝+维生素C抗氧化及对症治疗,小颖的病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再稍微观察下,进行一些检测,孩子应该就能出院回家了。

喝冬瓜水为什么会导致亚硝酸盐中毒?

原来,冬瓜水并不是用冬瓜煮出的汤水,而是把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放入陶罐,严闭盖口,加红泥封实缝隙,放于阴凉处,三四年后再打开饮用。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沉淀、化解,冬瓜就变成了瓜汁。冬瓜水被认为对治疗温热病、中暑、发烧有奇效。但实际上,腌制的冬瓜中的硝酸盐,会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能使血液中的氧气运输器——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导致其失去携氧能力而引起缺氧,故中毒多表现为皮肤青紫。亚硝酸盐中毒患者还会出现头晕头痛、胸闷或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缺氧症状,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昏迷、惊厥、大小便失禁,甚至因呼吸衰竭导致死亡。其中,儿童的症状比成年人更严重。

“消暑降温的办法很多,老人和家长最好别用土方子,像冬瓜水这样的还是少喝。”周新龙说。

#奶奶用放置4年冬瓜水喂孙女致中毒#的话题今日登上微博热搜,引起不少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腌制过久的食品少吃,也有网友认为,问题是放了四年。又是亚硝酸盐中毒!喜欢吃腌制食品的人注意了今年春节浙江一名5岁女孩就曾因此住院据绍兴公共频道报道今年春节浙江一名5岁小女孩因吃了自家两周前腌制的泡菜亚硝酸盐医院时已经嘴唇发紫指甲呈紫色经检测血氧饱和度只有83%而且有非常明显的缺氧症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亚硝酸盐中毒的情况?平常又该如何预防呢?一起来看为什么亚硝酸盐会引起中毒?亚硝酸盐发生的中毒事件,大多是这几种情况引起的:1、误把亚硝酸盐(工业盐)当成食盐食用。2、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过量添加的情况。3、亚硝酸盐的范围使用问题。4、饮用含有较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蒸锅水、苦井水等各类饮品。5、由于个人的饮食习惯,大量食用腌制肉类食品、腌制蔬菜以及变质蔬菜所造成的亚硝酸盐(硝酸盐)大量积累问题。

亚硝酸盐是一种强氧化剂,人体摄入亚硝酸盐后,它会和血液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将氧合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导致其失去固有的携氧能力,身体各组织接下来就会出现缺氧问题,比如身体会由于缺氧出现青紫状况类的中毒反应。

由于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风险较高,一般摄入0.3g—0.5g亚硝酸盐就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中毒者往往会出现腹泻、恶心、头晕、全身无力、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等情况,潜伏期一般为1—3个小时。平常应该如何预防?1、严格控制加工肉食品的摄入量加工肉食品中含有不少的亚硝酸盐类物质(主要是亚硝酸钠),食品中添加亚硝酸盐能够起到提味、护色以及防腐的作用。为了健康,应严格控制“加工红肉”的摄入量,包括香肠、腊肉、火腿等食品。2、少吃生的凉拌菜新鲜食物多样摄入,可降低某种食物的摄入量,以此来规避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生蔬菜在加工过程中没有经过加热杀菌,其中所含的亚硝酸盐有可能偏高,不推荐经常摄入。3、严格对待剩饭菜如果剩饭最好要做到剩肉不剩菜;对于剩下的食物,一定要做好密封(材质安全的餐盒)且及时冷藏保存,降低有害物质的滋生,在下次食用之前务必要热透,降低安全风险。4、腌菜要达到20天,放置过久不要食用1、一定要少吃咸菜和酸菜,降低食盐和亚硝酸的摄入量;2、要“腌透”,没有腌透的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腌菜最少要达到20天;3、吃腌菜之前要用水全面清洗,亚硝酸盐本溶于水,此操作可以去除一部分亚硝酸盐。4.放置超过一年的腌菜最好不要食用。5、买食盐要到正规的售卖场所选购食盐,请到正规大型超市或者有资质的农贸市场,拒绝贪图小便宜,避免买到工业盐。6、喝安全的水、烧开的水饮水安全值得注意,平常要喝安全、卫生、经过煮沸烧开的水;拒绝不明来源的水,例如苦井水、蒸锅水等存在问题的水。再比如前文中提到的放置好几年的冬瓜水。综上所述亚硝酸盐既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添加剂也是一种容易致毒的危险物质但大家不要过于恐慌只要平常做到科学看待,安全使用就不会对生活造成困扰

来源:警钟综合广州日报、科普中国、绍兴公共频道、看看新闻、网友评论

▼往期精彩回顾▼好文,点个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mosesuzhi.com/jmsszyyy/10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