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结膜色素痣感染
结膜色素痣治疗
结膜色素痣饮食
结膜色素痣医院
结膜色素痣用药
结膜色素痣特征

求医体检发现胆囊息肉,该怎么办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一般是做B超时发现的胆囊内非结石性异常回声。只偶而感觉上腹部不适,一般也不引起注意。

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良性胆囊息肉分为良性肿瘤性息肉和假瘤性息肉两大类,其中良性肿瘤性息肉可来源于上皮组织(腺瘤)和支持组织(血管瘤、脂肪瘤等),是真正从胆囊壁上长出的一块“肉”,均属于良性肿瘤,但在一定条件下有恶变成癌的可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B超下胆囊息肉基底部宽,直径大于10mm,要警惕恶变可能。

胆囊息肉的分类

在临床上,一般可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01

胆固醇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最为多见,但它却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02

增生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仅次于胆固醇息肉,多见于中年妇女,60%的患者会伴有胆囊结石。它是胆囊的一种增生性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2—0.5厘米。

03

炎症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是在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04

腺瘤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属于真性息肉,可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多见于老年人,其直径大小多为0.2—2厘米。在临床上,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有的甚至还会演变为乳头状腺癌。

05

淋巴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比较少见,多有淋巴组织增生的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1—0.3厘米。

胆囊息肉40%的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其隐蔽性较强,不易被人们发现,绝大多数人只有在B超体检时才发现。当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炎时,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常有腹泻、恶心、呕吐、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数患者有发热、黄疸,主要体征为右上腹区压痛,较明显,对人体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并有8-15%患者癌变。

发现胆囊息肉莫害怕

所以我们看到“胆囊息肉”的报告,您可以掌握这样几个原则:

?如果经常有右上腹部不适、钝痛,又没有反酸、嗳气等胃病表现,说明胆囊息肉已引起症状,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如果没有任何不适感,并且息肉小于1cm,可以每隔半年复查一次B超,同时可口服一些消炎利胆的药。如果发现胆囊息肉有增大,应手术切除。

?如果B超描述息肉为单发、宽基底的,或者息肉大于10mm,都应考虑手术切除。

?年龄大于50岁,胆囊息肉恶变增加,也可以考虑手术。

?胆囊息肉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应考虑手术切除。

什么情况下要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是否应手术治疗,与其是否有癌变倾向密切相关。

胆囊息肉发生癌变的高危因素主要有:①单发;②直径大于1.0厘米;③广基或蒂粗大;④息肉增大;⑤患者年龄大于50岁;⑥患者合并胆结石。有研究报告显示,胆囊息肉(尤其是腺瘤样息肉)癌变倾向的良恶界限为直径大于1.0厘米,即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癌变机会与息肉(腺瘤)大小呈正比,但对直径小于1.0厘米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必须定期随访,最好每4~6个月进行一次B超复查,如短期内息肉呈进行性增大或直径超过1.0厘米,则要高度注意其是否癌变。

具有胆囊息肉发生癌变的六个高危因素,尤其是在胆囊颈部位的胆囊息肉,可以考虑手术治疗。由于胆囊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手术时不要盲目进行胆囊全切除,可选用经皮胆囊镜息肉摘取术,术中立即将摘下的息肉送病理检查,确定是否已经癌变,再决定是否切除胆囊,这是目前较合理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保住不少患者的胆囊。而对于癌变倾向不明显或胆囊镜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的患者,可选用非手术的消炎利胆治疗和中药疏肝利胆治疗,效果都还不错。

日常生活中有何注意事项

日常生活中,要减少各种可能诱发胆囊息肉的因素,避免饮酒及各种含乙醇(酒精)的饮料,吃饭要尽量有规律,改掉不吃早餐的坏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高胆固醇的食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多运动、少熬夜,舒缓情绪、放松心情;已有胆囊息肉的,每4~6个月做一次B超复查,监测息肉的变化。

推荐专家

您身边的家庭医生

应孔文

大外科主任兼外二科主任

擅长肝胆外科、胃肠道肿瘤、乳腺良恶性疾病、甲状腺疾病的治疗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肛肠微创治疗。

·END·

医院

厚德·勤业·自强·奋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mosesuzhi.com/jmsszyy/9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