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的姓名学
我们知道,中国的《易经》被称为世界之瑰宝,它流传至今余年,其内容博大精深,其阴阳五行学说包罗宇宙万象,反映了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可以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就连现代最先进的计算机的二进制"0"、"1"都根据《易经》的阴爻、阳爻发明的。
我国的姓名是由一笔一画的方块汉字所组成,它既有象,又有数,还有音,也有义,这些象、数、音、义都具有阴阳五行的内容。
名字影响命
"名"是由看不见的"命"和看得见、喊得出,并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字符号所组成。它有形、有音、有义、有数,自然就有阴阳五行的性质,有了阴阳五行的性质就必然会影响“命”。这是最简单的易学道理。
名字是一个人的元气
人的元气就是反映一个人的精气神,元气就像父母一样的意思,而名字就是父母天地给的,所以名字就是元气,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
汉子本身就是小太极
每个汉字相当于一个"小太极",并通过数千年来无数人对它们的使用,加强了对汉字的意念,从而使字内储存了一定的信息。
名字中的字形,相当于佛、道教中的"符";
字音,相当于"咒";
字义,相当于气功界所说的"意念"。
写名字的时候,等于是在画符;
叫名字的时候,等于是在念咒;
同时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名字加意念。意念这种无形的力量是很大的。
所以古人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姓名风水
风水分内外,外在的有家居,办公室,阴宅等。这些很重要,但是主观能动性的风水,对人的一生帮助最大的之一便是我们自己的名字。
古代圣贤都很注重自己的名号,古人都是有名有号,更多的加磁自身的能量。今天的明星大多都是改过名字的。
阳宅风水几乎每一年都有不同。而一个好名字的能量是一生的,用的越久能量越大。名字的风水能量是时时处处存在的。一个人最大的风水,最久的,最全面的风水能量就是名字。一个人一生应该有一个好的名字来加持运气。
个人姓名风水加持有哪些作用
可以让一个人的方方面面都得到提升。
是一生的风水加持。
是随时随地在发挥能量的风水。
时间越长能量越大的风水布局。
可以通过别人叫名字而加持的风水。
是相对自由的可以改变的风水,不用改身份证多用多叫就好。
也是最有主动权更改的风水能量布局。
是每个人都有条件改的风水布局。
姓名的能量涉及到人生的各个方面。
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改名字
当你不情愿把名字告诉别人的时候
很多朋友在和朋友交往当中认为自己的名字不好听,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字笑话自己,这时候你就有改名字的必要了。
连续很多年败运、事事不顺的时候
处处有人有事拌着你,让你心情郁闷,婚姻事业一败涂地,你可以重新起名,换个环境重新步入新的开始。
婚姻不顺的时候
连续三次、四次感情伤害,婚姻不顺,伴随有伤亡、伤害、疾病问题发生的,可以改名,借助新名字的产生,会让你摆脱坏运的干扰,进入你人生新的起点。
小孩身体总是不好的时候
十岁以下的小孩身体不好,较弱,断断续续疾病不断,甚至有惊险的事情发生,建议改名,重新扎根,重新起步,有利孩子的健康和成长。
重新进入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领域,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过去做个诀别的,需要重新起名。另外有些艺人,想通过名字让自己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扬光大的,可以起艺名、笔名,名字响亮更有利于你的艺术事业的发展。
很多名人或者事业成功人士都改过名字,如毛泽东、(毛润之),邓小平(邓希贤),刘德华(刘福荣),成龙(陈港生)等等。
名字是一个人的名号,闻其名如见其人,一个好的人名、甚至商品名,能让人过目不忘、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所以,有一个好的名字非常有必要,希望朋友们有好名,有好运,如若改名要趁早,改名时机越早越好!
然而真正能够布局好一个正能量姓名的大师并不多,即使是某方面的风水大师,如果他不懂得汉字能量,就不算懂得姓名学
姓名是中华名文化的脉承之一,它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起名老师-兰名钧:“姓名是人们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符号与标识,它是人在社会人文交流必须的信息表达、交流、传播的一种工具;它还是人们在描叙自己的能量与另一个能量之间的延续气场的一种载体。姓名就是名主的长辈为名主传承的思想,也是别人对自己的逻辑思想的记忆。3姓名讲究姓名在上个时代中是由姓氏和名字号组成,在现代我们大部分都是由姓名组成,有很大一部分文化传承就这样给流溢了,中国几千年的名文化本来就有一个共同的起名特点:在我们以名文化为背景的起名是比较稳定,因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渊博,又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名文化不会被外族文化洗礼,虽然今天的姓名文化与传统的名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很多情况下文化也会随历史的原因而改变。当代是中国文化在崛起的时期,因为姓和名在人们纷乱时期都还没有固定,现代名文化处于萌芽状态,所以现代的姓和名都比较乱。基本上是姓名,根本就不谈姓氏了,一个人就只有一个姓名,根本就没有字辈、别号之类的名称了,在80后我们看到了大部分是两个字为姓名的人,上九十年代就出现很多四个字起姓名的人,今天就特别注重三个字的姓名。在现代姓名的文化中是极其地纷乱。姓名是我们每个人的第一张名片,虽然,很多普通的人认为只是个文字符号,名学专家兰名钧认为姓名它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工具,也是人们的能量气场核心延续的载体,它在表达信息能量时,姓名中文字的全息理念有着我们看不到的潜意识能量。一个人有恰到好处的佳名、雅号,在本质上应当是一种与时俱进社会人文,也是时尚文化折影的高雅文化的象征,应当是一幅雅诗韵味、赏心悦目的意境思想,它是名主意境思想的一首简短的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主题。它能给我们好的意境中暗示导引,是人们对名主的逻辑意境的表达;好的姓名能给人们增加能量气场,激励上进,使人们奋发图强,力争上游,为人们的事业成功助一臂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的姓名,总是以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意境。由于人们在社会时代、环境变化、文化底蕴、信仰追求等的不同,人们有不同思想认识标准,姓名是长辈赐名给下一代的标识,这个是时代思想意境的一种表达,不同的人群就会有不同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原来认为姓名就是一符号,但在认可后就是名主将来思想的短语,在思想上姓名为名主表达最深刻的意境,人们经过受用的名称之为姓名。名学中姓名学网络上流行的给软件取名软件打分系统,这个是当代伪名学文化的姓名学,这种姓名学是一种公式化名字打分,对名学文化是纯属娱乐!名学在中华民族有脉承几千年文化系统,它有非常规范的学问学术,名学专家兰名钧认为姓名不只像现代人认为就是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符号,更不是懂一定周易、五行、会八字算卦就会取名,这是对名学文化中姓名文化的一种背离。姓名它是社会人文的一种脉承香火延续,姓名中的文字意义和读音在传统的民族人文中是渊源的流长。并非就是今天浅意认为的区别符号、标识,它是几代人思想的结晶短语,社会时代人文的一种缩影,但也不排除部分人认为的随意性或无所谓之感。在电脑上找软件取名,名运堂堂主兰名钧认为这就是对民族文化随意取代,这些都不可取。其实,取姓名并非如此简单,好名字还要与名主能量大小结合,家世文化结合,社会人文结合,时代潮流结合。一个好的名字应该兼顾各个要素。姓名首要是符合命理五行,在音形意义数理格上要和谐,吉祥和谐的名字,对一个人的健康、婚姻、事业有极强的灵动力和暗示力,增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改变。我们要相信祖先遗留下来的脉承文化,但是名学专家兰名钧不提倡过度的迷信命运,一个吉祥的姓名它确实能为名主来培育气场,但也不是能一定是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姓名是人们在社会中信息交流、传播、表达的气场核心,核心能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核心载体的健康发展,光有好名而没有对接的能量气场那只是虚有名头,不是随意取名就可以改命,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名是一门系统的学问学术,我们不懂不要紧,有专家,只要你找对了专家,你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好名,好运才能降临”。我们知道姓名,就是人生一部分,它可以说是人最有代表性的生产力,拥有一个好姓名,就是人在社会阶层最好的格局起步,姓名它能朔造可变能量气场,姓名既是人的符号,又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标识,它就相当与人们相互之间信息传播、交流、表达的工具。自古以来,人们对自己名号十分珍视,中国人的名号,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时代的变迁、文化洗礼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在中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还有姓氏,后有名、字、别号等。一个响亮的、优雅的、有品位的姓名,能有利于名主的社会交往,提高名主的亲和力,增强名主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名主的事业发展。古人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确实是这样。中国人历来讲究姓名德为。中国人重视姓名并非无缘无故。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姓名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并非只是一生只有一个名字,在名主的人生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慎重地在姓名之外名号来增强名主的能量。“姓名,虽然不是完全说改命,但它是一个人的思想、一个家族的脉承、一个社会的人文、一个时代的潮流,人的命运是有先天和后天组合,气场变化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状况转换,姓名就是认为后天的改变,也就是在合理人为地改变命运,姓名但它却一直带有时代的信息,铭刻着文化观念,同时也保留下了家族血统的烙印。有的凝聚着父母对孩子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隐寓着不同的理想抱负、情趣、爱好与目标追求;有的凝聚着自己对思想境界表达,隐寓着人们对名主逻辑想想追求,姓名也是对人生起着潜移默化的调节作用。名运堂名学专家兰名钧老师说:名是家庭教育的起步,它是人文阶层表现,是社会对名主信息密码的锁定,是强化人的思想愿望或社会责任的“固化剂”。它灌注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人生信念,也是规范、作用和影响着人的一生”。文化意义姓名是人在社会人文进化到一定程度上所出现的必然产物,姓名首先表现在生存环境和生活态度的思想上进步,是社会发展由初级到高级文明程度缩影表达,它的内涵、底蕴、气场、能量、意识的表现也是有社会文化意义及文化意旨。总的来说,姓名在能基础地表达出群类个体中的阶层身份后,还能清晰地表达出特定人物的特点、性格、爱好、追求、理想等各种深层意义。取名的讲究在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号,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还有号,号是中国姓名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广义的号有多种,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赠予的。狭义的“号”是一个人的别字,又为别号。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字与号在清末以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渐被笔名、艺名、绰号等取代。4英语姓名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中间名+姓。如WilliamJeffersonClinton。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如前美国总统GeogreWalkerBush略为GeorgeBush,而且许多人更喜欢用昵称取代正式教名,如BillClinton。上述教名和中间名又称个人名。现将英语民族的个人名、昵称和姓氏介绍如下:个人名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可以在取用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英语个人名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采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古代名人或文学名著中的人名作为教名。2.采用祖先的籍贯,山川河流,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的名称作为教名。3.教名的不同异体。4.采用(小名)昵称。5.用构词技术制造新的教名,如倒序,合并。6.将母亲的娘家姓氏作为中间名。英语民族常用的男子名有:James,John,David,Daniel,Michael,常见的女子名为:Jane,Mary,Elizabeth,Ann,Sarah,Catherine.昵称昵称包括爱称、略称和小名,是英语民族亲朋好友间常用来表示亲切的称呼,是在教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通常有如下情况:1.保留首音节。如Donald=Don,Timothy=Tim.如果本名以元音开头,则可派生出以N打头的昵称,如:Edward=Ned.2.+ie或-y如:Don=Donnie,Tim=Timmy.3.采用尾音节,如:Anthony=Tony,Beuben=Ben.4.由一个教名派生出两个昵称,如:Andrew=AndyDrew.5.不规则派生法,如:William的一个昵称是Bill.姓氏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流行开来。英语姓氏的词源主要有:1.直接借用教名,如Clinton.2.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如后缀-s,-son,-ing;前缀M-,Mc-,Mac-,Fitz-等均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3.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如St.-,De-,Du=,La-,Le-.4.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如Brook,Hill等。5.反映身份或职业的,如:Carter,Smith.6.反映个人特征的,如:Black,Longfellow.7.借用动植物名的,如Bird,Rice.8.由双姓合并而来,如Burne-Jones.英语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常用的有:Smith,Miller,Johnson,Brown,Jones,Williams.几点说明1.较早产生的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的教名通常不借用为姓氏。2.英国人习惯上将教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如M.H.Thatcher;美国人则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RonaldW.Reagan。3.在姓名之前有时还要有人际称谓,如职务军衔之类。Dr.,Prof.,Pres.可以用于姓氏前或姓名前;而Sir仅用于教名或姓名前。4.据专家估算,整个英语民族的姓氏多达万个。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年发表的论文《英语姓名论》中指出:常见的英语姓氏有个左右,数量上居前十位依次为史密斯(Smith)、琼斯(Jones)、威廉姆斯(Williams)、布朗(Brown)、戴维斯(Davis)、约翰逊(Johnson)、安德森(Anderson)、泰勒(Taylor)、托马斯(Thomas)和埃文斯(Evans);其人数大约占英语民族人口的一半。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这十大英语姓氏目前仍保持同样的排序。[1]5发展历史先秦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2]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2]《左传》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的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2]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申繻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2]汉代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的变化。尊老、称谓、身份、德行一类敬谦美辞成为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2]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如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的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的是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取单字名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也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时期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2]《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王莽篡汉建新后,视单字名为古礼。在王莽“崇古”的影响下,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为何汉代喜欢单字名?《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有这样一种说法:“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晋大夫魏曼多帅军队进攻卫国,人们不叫他全名,而称“魏多”,是讽刺他取双字名,认为双字名不合礼数。[2]就“二名非礼”说,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考证,《春秋公羊传》中错误地理解了“二名”的意思,应是一人有两名不合礼数,而非取二字名。[2]北魏北魏著名道士取名寇谦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取名出现两大特点,一是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时尚;二是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名字中都有“之”字。[2]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叫斐松之当时,“之”字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或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当时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的弟弟、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2]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青睐“之”字“之”字入名,在魏晋时期还是一种是否入教的标志。如何辨别入教者和非入教者,知道对方与自己同道?区别就在一个“之”字。后来“五斗米道”首领之一的孙恩作乱,许多名中含“之”的人士受到牵连,不少人被杀,便证明了这一推断。当然,唐宋以后人名中再用“之”字则与宗教无关,纯属于一种喜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字时仅次于“之”字的,还有一个“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2]唐代“莺莺”“圆圆”等重字双名唐宋以后,人们起名尽量考虑稳当、平安,忌与帝王、坏人等重名,不用凶字、坏字。北宋徽宗时,江西平乐县有个叫“孙权”的人,与三国吴主同名,因此被举报图谋不轨,“寓意僭窃”。[2]不产生歧义也是古人取名时要注意的。《明皇泳化类编》记载,有个学子名叫孙曰恭,参加永乐年甲辰廷试获第一名。朱棣看到名字后不乐,觉得“曰”、“恭”二字加起来似“暴”字,硬把状元给了第二名邢宽,孙曰恭变成了榜眼。像现代流行的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也是古人所忌讳的。名字重字又叫“双名”,在古人眼里是身份低贱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楼女子多双名,如元稹妾名“莺莺”、秦淮名妓“陈圆圆”。女子双名读起来,让男人有一种愉悦感,有身份的人,特别是男人不取重字名。除了避用不雅字,古人取名时还很在意字的声调,取“双声叠韵”字入名,这样读起来音节响亮,音韵哑仄的字,寓意再好,结构再美,也尽量不用。[2]宋代宋代出现“五行”“八字”配合起名到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2]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的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这其中,以“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配合入名最为流行。所谓“八字”又叫“四柱”,即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和干支组成的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来刚好是8个字。而“五行”则由金、木、水、火、土5个字组成,代表不同性质的物质。依“八字”原理,命里缺啥取名时就补啥。如命里缺“火”,就会取带“火”的字。明太祖朱元璋的接班人、惠帝名“允炆”,就是因其命里欠火,取名时才找一个带火的“炆”字。这显然是一种迷信,惠帝恰恰是因为“一把火”而丢了性命——在“靖难”中,于宫中放火自焚。宋代取名的另一大变化是“字辈取名制”开始流行。中国谱系最完整的孔氏族谱,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的。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在宋以前,虽有以字辈取名的现象,但并不普遍。在宋以后,这一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2]明代朱元璋嫡孙惠帝命里缺“火”取名朱允炆到了明代,字辈取名制普遍流行。明惠帝朱允炆名中的“允”字,便是辈分字。当年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各20字辈分,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2]元代元代流行“数字”入名被视为身份低贱者用名在所有朝代中,数字名在元代最为流行。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的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是一读书人献给他的。据说此名其实是骂他的,语出《孟子》:“士,诚小人也”,另外断句就是,“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2]这种数字取名风俗,实与朝廷政策有关。在元代,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2]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但当名字里加入动机、情感、寄托后,便变得不再简单。名字起的好,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反之则为名所累。南宋初年,有个叫钱唐休的人就被自己的名字害得不浅。据庄绰《鸡肋篇》记载,当时南宋刚定都又名钱塘的临安(今杭州),会稽有个叫钱唐休的人颇有声望,被人举荐给宰相赵鼎,但高宗坚持不用,认为名字不吉利:“钱唐遂休乎?”[2]6中国人名概述全称中国人的姓名,是以汉字表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直接用汉字进行取名,其他民族的姓名则音译为汉字表示,也有些为自己另取汉名。名字与姓氏一起构成了中国人的姓名。另外,中国人除了有名字以外,以前的人还经常有字。在中国传统礼仪上,通常仅长辈可唤人之“名”,平辈或晚辈称字不称名,即使是帝王君主平时对臣子亦称字,若称名则较为轻蔑,甚至是意指其人有罪。取名时间根据古书的记载,在古代中国人的取名是有制度的。一般是在小孩生下来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但也有满月时取名,周岁时取名,以及在出生以前,亲人先把名字取好的。另有小说为神话某人而有先贤或神仙提前取名字的,如《说岳全传》陈抟老祖为岳飞取名、字一事。名字长度中国人的名字,汉族人除姓氏以外一般习惯用两个字或一个字。三国以前以一个字的名字为主,从晋朝一直到现代,则多以两个字的名字为主。其他民族采用音译的话则用多个至十个不等,也有另取汉式姓名的。中国公安部对全国姓名进行统计,发现中国人最长的姓名达到了15个字。中国人姓名字数在10字以上者有近千人,百分之九十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10字姓名者达人,11字姓名者达人,12字姓名者有94人,13字姓名者和14字姓名者分别为33人和5人。[3]名字意义中国古来对人的取名非常重视。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把为后代取名看得非常神圣,甚至神秘。从周朝起,命名已经纳入礼法,形成了制度。因此有些时候因为名字的原因,对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名字因为皇帝或高官喜欢,而得到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优厚待遇;而一些人的名字因为被认为不吉利,而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据统计,中国大陆名为“国庆”的约有40万,而名字叫“建国”的则超过96万。其中,有人姓“国”名“庆”,人姓“建”名“国”。[4]各期取名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名字也常与历史事件有关,出现带政治意味的人名,50年代有建国,60年代有抗美、反帝、文革、卫红。70年代开始单名增多,牛、宏、红、威。年代后仿英文名,莉斯、杰克,另一种为使用生僻字。年代后又多仿古人名称。名字辈分中国人在取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名字忌讳中国古代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讲究“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虽然已经不讲究这些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时尽量不用父辈或祖辈名字中出现的字或同音的字。由于避讳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是不礼貌的。公安部07年6月出台了《姓名登记条例(初稿)》,已由公安部研究起草完成,并下发各地公安机关组织研修。公安部相关业务部门人士称,“条例”还在研究过程中,只是个初稿。父母双姓可同用《姓名登记条例(初稿)》中首次对公民起名作出硬性规定:公民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允许采用父母双方姓氏。子女采用父母双方姓氏时,可按照双姓起名,但不算作复姓,按照中国现有个姓氏计算,这种做法将新增万个双姓,从而缓解大姓人口姓名重复的问题。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允许子女随父姓或母姓,提倡采用父母双方姓氏,既可以表明子女与父母双方的家族和血缘关系,同时对于解决大姓人口的姓名重复问题,也具有积极意义。用字限制对于公民取名用字,应当在一定前提下予以必要的限制。《条例》规定:姓名不得含有下列内容:1、损害国家或者民族尊严的;2、违背民族良俗的;3、容易引起公众不良反应或者误解的。考虑到中国姓名所用字数中单姓的通常为二至三个汉字、复姓或者采用父母双方姓氏的多为三至四个汉字,《条例》规定:除使用民族文字或者书写、译写汉字的以外,姓名用字应当在两个汉字以上、六个汉字以下。比如:丈夫姓郑,老婆姓付,他们就可以给孩子取名“郑付贝克汉姆”。《条例》规定,姓名不得使用或者含有下列文字、字母、数字、符号:1.已简化的繁体字;2.已淘汰的异体字,但姓氏中的异体字除外;3.自造字;4.外国文字;5.汉语拼音字母;6.阿拉伯数字;7.符号;8.其他超出规范的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范围以外的字样。变更只有一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