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镜配戴前后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及其与主观不适症状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本研究纳入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双眼配戴月抛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在校研究生进行研究,取右眼作为实验对象.于戴镜前与戴镜后1个月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填写,检查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Ⅰ)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TBUT),并采用功能性裂隙灯生物显微镜对球结膜血流速度和微血管网密度进行评估,观察各指标在戴镜前后的变化并分析配戴者主观感受与球结膜微循环参数的相关性以及影响配戴者主观感受的主要因素.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戴镜前后的OSDI、血流速度、微血管网密度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戴镜前后SchirmerⅠ和TBUT的差异.球结膜微循环参数与OSDI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干眼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影响角膜接触镜配戴主观感受的主要因素.结果27名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8名,女性19名,年龄(22.7±1.6)岁.OSDI评分戴镜前为(11.±7.)分,戴镜后为(24.±12.)分,戴镜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P<0.),球结膜血流速度戴镜前为(0.±0.)mm/s,戴镜后为(0.±0.)mm/s,戴镜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P=0.).戴镜后1个月OSDI与血流速度呈正相关(r=0.,P=0.),广义估计方程模型中自变量的检验结果显示,时间、血流速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接触镜配戴后球结膜血流速度增加,配戴者的主观不适症状与球结膜血流速度呈正相关
胡亮(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舒徐鹏(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徐杨扬(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程健(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许志强(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王建华(美国迈阿密大学巴斯康姆·帕默尔眼科研究所):吕帆(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中华眼科杂志》年55卷2期98-页
本文献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复制、分发这些文献或者以其它方式把它们用于任何公开或商业目的。
点击此处下载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