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本专家共识,是在“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的基础上,针对角膜地形图引导这一特定的个性化激光消融技术而达成的共识[1]。
传统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矫正对象为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患者,主要参照屈光度参数,按照Munnrlyn公式设计激光消融方案。早期传统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包括以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消融术(PRK)为代表的角膜表层手术,以及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为代表的角膜板层手术,在矫正屈光不正术后,有些患者尽管白天的裸眼视力完全正常,但出现夜间眩光、光晕、以及暗视力下降等视觉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夜间驾驶或工作,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激光消融光区过小导致的术后球差增加、以及光区偏心导致彗差的显著增加,也与术前角膜已存在的不规则形态有关[2-4]。
个性化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主要指波阵面像差引导以及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方案。波阵面像差引导的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方案,是基于眼球整体的像差,期望通过改变角膜形态减少眼的整体像差,而获得清晰的视网膜成像[5]。关于全眼球波阵面像差的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不在本共识讨论之列。人眼高阶像差主要来源于角膜,即角膜形态的不规则。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是基于角膜前表面形态的不规则,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精确对位及扩大有效光学区,避免或减少手术源性高阶像差的引入以及减少或消除术前业已存在的角膜前表面不规则[6,7]。角膜地形图引导基于患者个体术前角膜前表面形态、kappa角、角膜横径、瞳孔以及虹膜纹理的测量与识别结果,确保激光消融过程中的精确定位于实时对位,以消除个体的低阶像差(近视、远视及散光)和高阶像差(角膜前表面不规则),达成最优化的角膜形态为目标,在获得良好裸眼视力的同时,提高术后的视觉质量[8,9]。
一、适应证
(一)对于以矫正屈光度数为首要目的、角膜形态相对规则的病例,建议矫正屈光度范围[10,11]:
1.近视屈光度数-9.00D及以下;
2.远视屈光度数≤+6.00D;
3.散光屈光度数≤6.00D。
(二)特殊病例,不以矫正屈光度数为主要目的的特殊患者[12-16]:
1.严重角膜不规则散光,如角膜屈光手术、角膜移植等手术后、角膜外伤或角膜疾病导致的瘢痕愈合;
2.早期或疑似圆锥角膜、角膜屈光术后角膜膨隆,须联合角膜胶原交联(collagncross-linking,CXL)治疗。
(三)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可信、重复性好,排除泪膜或其他因素对角膜前表面测量结果的影响。
(四)LASIK术后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瓣下至少保留μm以上(建议μm以上,角膜总厚度至少μm以上);表层术后建议保留μm以上。
二、禁忌证
1.屈光度超过适应证范围;
2.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不可信、重复性差;
3.不能获得良好的术中眼球跟踪定位;
4.预计LASIK术后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瓣下不足μm、表层术后不足μm。
三、术前检查数据传导与手术方案设计
(一)术前检查
1.专用的角膜地形图仪检查除传统角膜屈光手术必要的检查,尤其是精确的显然验光之外,还需要应用能与准分子激光治疗设备联机的专用角膜地形图仪,完成用于地形图引导的专项检查。不同的准分子激光治疗设备,通常配备有指定的角膜地形图仪,如基于Placido盘投影的角膜地形图仪、基于Schimpflug成像的角膜地形图仪等,能够获取角膜前表面(以及后表面)的形态数据、识别瞳孔位置及大小、识别角膜顶点(视轴与角膜前表面的交汇点)、识别虹膜纹理及角膜缘(可见水平向虹膜直径)等。通过正确的瞳孔偏移测量及眼球自旋分析,确保激光切削中心的精准定位,这对于散光及高阶像差的矫正尤为重要。
1)人员与设备的准备:检测人员应接受过专项的角膜地形图仪操作使用培训。检查前应定期校准角膜地形图仪,确保设备工作正常、精确;检查室保持安静光照度恒定、避免阳光或光线直射。患者应按规定停戴角膜接触镜,排除明显的结膜充血、水肿,以及角膜水肿,角膜上皮疾病等。检查前,应避免使用较粘稠的滴眼液或眼膏。
2)检查流程及注意事项:被检者取坐位,颌架及头托固定,调整头位,左右移动检查仪确保双眼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患者全身放松,呼吸平稳,注视设备标定的注视灯,按照检查者的指令做好睁眼固视、闭眼休息的动作。检查者完成病人的基本信息的录入,进入检测模式后,嘱被检者睁眼固视注视灯,然后操作调整柄达到采集图像清晰、完整、位置正确的位置,完成图像采集(可以采用自动或手动模式,最好采用自动模式),完成一次检查后,嘱患者闭眼休息,然后完成再次检查。须注意:①对于睑裂较小的患者应嘱被检者努力睁眼,必要时检查者帮助患者将上睑上提或下睑下拉,但不能压迫眼球;②对于因泪膜不完整影响成像质量的患者,可在检查前点用一滴人工泪液眨眼数次后再完成检查,假如确因干眼造成的泪膜问题导致测量误差,则应先进行恰当的干眼治疗,待泪膜恢复正常后再次检查;③角膜图像的采集应在手术前相对集中的时间点内完成(一般不超过24小时),假如图像采集后超过3个月仍未手术,术前应重新检查。
2.角膜厚度检查除常规测定角膜中央厚度,还应完成直径范围约6mm的旁中央角膜厚度检测,包括上、下、颞侧、鼻侧4个方位。一般可应用眼前段分析系统进行全角膜厚度的测量,倘若角膜透明度下降,则推荐使用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厚度。
(二)数据传导
合格的角膜地形图数据应符合下述条件:
1.可分析数据区域覆盖至少90%以上的治疗区域;
2.所检测到的瞳孔边缘清晰可辨,无变形;
3.比较同一时间点每眼测量所得的4次以上结果,重复性好。
将合格的角膜地形图检查数据,通过USB闪存盘或专用数据线,传入与角膜地形图仪相匹配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设备。
(三)手术方案的设计
1.数据的导入确定数据成功传入联机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设备后,选择角膜地形图引导程序,将地形图数据成功导入执行界面。假如角膜地形图数据中的非球面参数Q值未在正常的0至-1范围,则应进行调整。随后按照计算机提示补充输入显然验光屈光度(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及轴)、中央及旁中央角膜厚度等相关信息(不同设备有不同要求),在导入界面上,可根据导入图像及设备的提示信息,再次筛选出重复性最好、最具代表性的角膜地形图数据,作为角膜地形图引导治疗的依据,然后进入数据调整界面。根据设备的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调整角膜高阶像差的模式,还应考虑最优化的节省角膜组织切削深度的优化程序。
2.球镜屈光度的调整其目的是补偿由于地形图引导在消除角膜不规则散光时,所引入的球镜屈光度的改变,特别注意在消除正性球差(如扩大光区)时,会引入负性屈光度。
3.柱镜屈光度及轴向的调整
1)假如显然验光的散光屈光度≥2.00D,其轴向与角膜地形图测量所得的散光轴向偏差应5°。
2)假如显然验光的散光屈光度1.75D,其轴向与角膜地形图测量所得的散光轴向偏差应10°。
3)显然验光的散光屈光度与角膜地形图测量所得的散光屈光度偏差应0.75D。
假如与上述3种情况不相吻合,应重新调整设计欲矫正的散光屈光度及其轴向。还须注意角膜地形图引导模式修正角膜不规则形态(较高阶像差,如彗差、三叶草等)的同时,可改变角膜的散光屈光度及轴向,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角膜显著不规则的病例,尤其须注意显然验光以及角膜地形图测量的准确性,在显然验光矫正视力不良的情况下,首选角膜地形图测量的结果,先以矫正角膜的不规则为目标。
4.其他参数的调整及相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