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素瘤
简称恶黑,占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是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皮肤,或接近于皮肤的粘膜,也可发生于眼脉络膜或软脑膜。
发病机制:种族与遗传:白色人种发病率比黑色人种高6倍
色素痣:先天性巨痣有10%发生恶变。日光与紫外线:UVB对细胞有强烈的致突变作用创伤与刺激:28%—30%恶黑病例有外伤史。免疫因素:多见于老年人,与免疫功能降低有关
早期:水平生长期(原位MM)---瘤细胞在表皮内向四周扩展,边缘不规则,褐黑色斑片或斑块。
后期:垂直生长期(侵袭性MM)---早期经历一段时间后,瘤细胞向下侵入真皮,不规则斑块或结节,可呈蕈状或菜花状,表面易破溃出血,大小常1cm
恶性黑素瘤好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和老年人。男性躯干多见,约占49%,其次为头颈、下肢。女性以下肢维多,约占46%,其次为躯干、上肢及头颈。我国恶黑的原发病灶多见于下肢,特别是足部
鉴别诊断
脂溢性角化症:即老年疣,多见于老年人,面部最常见,单发性损害,明显隆起,颜色褐色至深黑,易误诊为恶黑。色泽均匀,界限清楚,病程长,发展缓慢,切除后活检即可鉴别。
基底细胞癌:好发于面部,边缘常有堤状隆起,中央常有溃疡,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诊
蓝痣:女性多见,常自幼发生,好发于面部、四肢伸面的皮肤,特别是手足背面以及腰和臀部等,偶见于结膜、口腔粘膜、前列腺和子宫颈等处。损害常为单个,亦可多发,为蓝色、灰蓝色、蓝黑色丘疹、结节或斑片。直径为数毫米至数厘米。蓝痣包括普通蓝痣、细胞性蓝痣及恶性蓝痣等
色素性毛表皮痣:儿童和青年人多发,好发于肩、面、颈、上肢、前胸、肩胛。为一侧较大的、不规则斑片状色素斑,可融合成大片状,中央皮肤较粗厚,经1-2年后斑片上或其周围可出现黑毛
黑甲及甲下出现:甲板下紫黑色或深黑色斑,界限清楚。突然出血,可能有外伤史
谈黑色变?
用知识武装自己,防微杜渐!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