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发病机理:
太田痣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国内李长海报导一家三代人两代人患太田痣,三代人眼巩膜、结膜有色素斑。林无珠报道50例太田痣,2例有家族史,50例均出生后20岁以内发病,符合先天性疾病。但亦有学乾持不同意见。太田痣皮损多分布在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区域,伊藤痣分布在后锁骨上神经及臂外侧神经支配区域,按神经分布的特点提示黑素细胞可能来源于局部的神经组织。
临床表现:
皮损为淡青色、灰蓝色、褐青色至蓝黑色或褐黄色的斑片或斑点,斑片中央色深,边缘渐变淡,偶尔色素斑的某些区域可隆起甚至发生粟粒到绿豆大小的小结节。斑点呈群集状分布,疏密不一,或中央为斑片,边缘为斑点。皮损的颜色因日晒、劳累、月经期、妊娠而加重。有的青春期变深扩大。本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眶周、颞、前额、颧部和鼻翼,即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分布的区域;单侧分布,偶为双侧性(约10%左右),约2/3的患者同侧巩膜出现蓝染,结膜、角膜、虹膜、眼底、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眼球后脂肪及眶周骨膜也可累及。沈丽玉例分析,眼球有色素斑占44%。林元珠50例分析,同时有皮肤病变及眼部病变者37例,占74%。皮损广泛者亦可累及头皮、耳颈、躯干、上下肢等部。口腔和鼻咽部粘膜亦可受累。
最好的方法激光治疗:
调Q装置的红宝石激光波长nm,脉冲宽40ns,光斑直径5mm,能量密度6~10J/cm,每次治疗间隔1~6个月(多为2~3个月)治疗交数2~7次(多为4次)亚洲人一般为7.5~8.5J/cm,白为人8.5~10J/cm,治疗中患者及操作者需要保护眼睛,术后创面敷以抗菌素软膏,4~6天炎症消退。
作用机理是激光作用于黑素细胞,导致黑素体破裂及I、Ⅱ期黑素体形成阶段功能低下,破裂的黑素体被吞噬细胞吞噬。脉冲激光治疗具有无瘢痕、无色素脱失,技术操作简便的优点。日本报道用调Q-开关红宝石激光治疗例太田母痣,有效率为%。激光波长nm的Q开关绿宝石激光治疗太田痣,国内疗效也很显著。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