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大家应该都知道,但是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昔日里数量众多的蜻蜓如今已经很难再看到其身影了。
究其原因,与蜻蜓幼虫水虿的数量大幅度减少不无关系。
有些需要八年时间才能长大变成蜻蜓的水虿,每年都能消灭高达余只的蚊子幼虫孑孓,为减少蚊子数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蚊子收割机。
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迫害”,水虿的数量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
蜻蜓幼虫——水虿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抓蜻蜓的游戏吧?约上三五个小伙伴,拿上一个小网兜或是一把小扫帚就浩浩荡荡的去抓蜻蜓了。
在那时,我们看到成群结队的蜻蜓也不禁会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古诗所要展现的美景。
可是到了现在,蜻蜓似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再难使人们看到它们的身影。
当人们注意到这个现象并开始付诸调查之后,发现这背后与蜻蜓幼虫水虿的数量减少有着直接的关系。
水虿是蜻蜓幼虫时期的名字,它外形虽然和蜻蜓相似,个头却比蜻蜓要小上许多。
普通的水虿一般都会在水中生活一到三年的时间后羽化成蜻蜓,不过也有一些水虿可以在水中生活长达七至八年的时间再化为蜻蜓。
相较于蜻蜓而言,水虿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水生昆虫,它性情较为凶猛,属肉食性昆虫,通常都是以水中的小鱼小虾为食。
不过除了小鱼小虾之外,水虿最喜欢的食物还应当属蚊子的幼虫孑孓,孑孓因其庞大的数量和丰富的营养深受水虿的喜爱。
并且相比于小鱼小虾,孑孓更像是一个不会反击的猎物,因为它对水虿根本就造成不了一点威胁。
蚊子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深恶痛绝的生物,其数量之大令不少人在夏天为之懊恼,而原因便是因为蚊子每次都会产出大量的蚊子卵,生产次数也很多。
这样一来,人们虽然对此十分懊恼,但是对水虿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
据研究观察,一只水虿每年都能消灭数千只的孑孓,很有效的遏制了蚊子种群的繁衍生息。
随着年龄和体型的增大,水虿对孑孓的捕食需求也会随着时间慢慢变大,可以说在消灭蚊子这件事情上,水虿功不可没。
水虿在捕食上也有着一定的技巧,通常情况下,水虿会蛰伏在孑孓较多的地方,等到孑孓从自己身边路过的时候,再迅速出击将孑孓斩于马下。
在不同的环境下,水虿还会更换自己的颜色,如果是经常在浅水区附近活动的水虿,那么它们一般都会将自己的身体变成和水草一样的青绿色。
而如果是在水田等水草很少的区域,那么水虿就会将自己的躯干伪装成褐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融入周围的环境进而躲避天敌和提高捕食效率。
经过无数年的进化,水虿已经有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器官设备,比如它身体上就有一个类似于水管功能的器官,用来帮助水虿在水下进行氧气的更换。
而在它的腹部,还有着一个负责将体内过多的水分挤压出来的“喷水口”,这个“奇妙的设计”既可以帮助水虿追击猎物,又能帮助它在遭遇危险时通过喷射水流加速逃跑。
不仅是水虿喜欢吃蚊子,在水虿褪去外壳羽化为蜻蜓之后,蚊子依旧在它们的食谱上。
并且蜻蜓捕捉蚊子的效率也会更高、速度也会更快,所以说不论是蜻蜓还是它的幼虫水虿,在灭蚊一事上着实帮了人类大忙。
可是就是这样一种灭蚊高手,近些年来数量却开始慢慢减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存环境被破坏蜻蜓和水虿的数量之所以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大幅减少,与其生存环境的改变不无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大力开设工厂进行工业生产,如果是一些良心厂家还好,就怕那些无良厂家。
在很多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到我们的生命之源,也就是水,如果没有水,那么众多的工作都无法进行下去。
然而使用水就肯定会产生一些废水污水,良心的厂家会将水进行过滤净化后再将水外排,但是那些黑心厂家可不会管这么多,他们通常都会直接将未经处理过的污水排到外面。
长此以往,当地的河流溪流必定会受到多多少少的污染,而作为水生的水虿,自然是需要干净的水源才能存活。
当大量干净的水源被污染殆尽之后,就连蚊子都不会想在这种不适合生存的水源中产卵,更不要提蜻蜓了。
在这种被污染了的,食物基本上不存在的水源中产卵,存活率低的可怜,而想要再找干净的水源也是难上加难。
毕竟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是互通的,当一处地方的水源被污染之后,那么其他地方的水源也好不到哪里去。
如此一来,直接性的将蜻蜓幼虫的生存空间进行了大幅度的缩小,也难怪蜻蜓的数量在日复一日的减少。
其实不光是生存空间的缩小,人为的捕捉更是将生活艰难的蜻蜓及水虿再次推向了“消失”的边缘。
被人们做成美食我国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吃货大国”,在对美食的研究上并不输西方各国甚至遥遥领先。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除了那些被列入国家保护的动物和那些不好吃的人们不吃,其他很少有美食能逃脱我们的手掌心。
伴随着人们猎奇心理的增加,一些虫子之类的食物也开始渐渐的登上人类的餐桌。
最早一批被大众发现能够吃的虫子包括蟋蟀、竹虫、蚂蚱、蜈蚣、蝎子等,此后还有更多的虫子在被人们尝试过能吃之后,也纷纷的被人们做成美食端上了餐桌。
这其中,水虿就不幸中了枪,蜻蜓的幼虫水虿在羽化之前,其体内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这件事情一经人们知晓,就开始有人尝试水虿是否可以像其他虫子那样被人们做成美食。
在通过煎炸烤煮一系列的烹饪方法后,水虿也是以其富含的蛋白质和美味成功的被人们做成了美食并送上餐桌。
事情一经传出,立马就有人开始大肆捕捉水虿,然后加工好之后出售给那些想要尝鲜的人。
当水虿的热度被人们炒作起来的时候,甚至能够达到每斤几十元的高价,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在过度的捕捉下,水虿的数量开始大幅度的减少,这使得它们还没羽化成为蜻蜓就先一步进入了人们的肚子中。
并且现在人们对于水虿的需求量还处于一种居高不下的势头,这也再次加速了水虿数量的急剧减少。
虽然也有人尝试过用人工培育的方式进行水虿的养殖,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自然界中水虿的数量仍然在日益减少。
可是一些渔民表示支持这种行为,这是为什么呢?
水虿的两面性前文有说过,水虿是肉食性的昆虫,虽然它们十分喜欢孑孓,但是在孑孓数量很少的情况下,它们就会转而捕捉小鱼小虾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虽然在灭蚊上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帮助,但是对部分的渔民来说却犹如灾难一般。
大家都知道,蚊子一般出现的时节大多是夏天,所以这个时候很多水域中都会出现孑孓的身影,而这时的水虿自然也会以孑孓为主进行捕食。
但是当蚊子存活的季节逐渐淡去之后,水中孑孓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乃至消失,这时水虿就会将目标放到水中的小鱼小虾身上。
毕竟水虿在水中的生活周期少则一两年,多则七八年,没有孑孓的日子里也同样是需要进食的。
如果是在野外还好,但是如果是在一些鱼虾养殖户的池塘中,那么就会给这些养殖户带来很大的损失。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反对吃水虿,有人却支持吃水虿的原因,关键还是因为立场不同。
普通人会觉得水虿每年都能消灭这么多蚊子,应当减少对水虿的过度捕捉,这样做更有利于减少蚊灾发生的几率。
而那些池塘中有水虿的养殖户则会觉得水虿就是致使自己经济财产产生巨大损失的罪魁祸首,所以才对水虿十分讨厌。
但是我想说的是,水虿固然富含营养价值,但是还希望人们在捕捉水虿时要理智一点,克制一点,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导致当地的自然循环系统失衡。
一旦某地不再有水虿的出现,那么到了夏天蚊子是否会泛滥成灾呢?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不过我们能做的就是呼吁身边的人减少对水虿的捕捞,还它们一片净土。
毕竟只有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才能使我们的地球村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