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长干行》的诗句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引申出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一美好典故,那么“竹马”究竟指代何物?
从古书文献中,对“竹马”一词的最早记载,便是《后汉书》中的《郭伋传》:“竹马迎宾”轶事,追溯竹马这一民俗的起源、传承与演进,可以摸索到中国古代民族文化传播的轨迹。
一、竹马的起源事实上,竹马并非源于中原文化,它最开始诞生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游牧民族盛产马匹,马也成为其文化的主要象征,当地的民族信仰萨满教,甚至在萨满巫师开启送魂、祝祷仪式时会乘坐雪橇,带领亡魂飞升天际。
马匹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战争不可缺乏的军事设备,素以擅长骑射著称的铁骑民族,骑马更是人人普及,但出于安全性因素,儿童参与骑马过程较少。
骑马这一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的蠢蠢欲动,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因此竹马游戏就被发明出来,供以小孩玩乐使用,来满足其好奇心。
竹马游戏是唐以前草原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游戏之一,更是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相关器具出土,证明竹马发明时间早于史册中的记载,也就是第一次记载的东汉年间。
两汉时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数次文化交流,中原文化首次与以匈奴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发生全方位的接触,不仅是食物与文化,连塞上民族的玩具也一起互通到中原地区,至此,竹马游戏开始在中原地区盛行起来。
二、竹马的盛行1、“竹马迎宾”轶事从《后汉书》中记载,在西汉末年,边臣郭伋在他所巡查的“西河美稷”境内(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发现了当地的儿童用竹马这种游戏形式在路边迎接拜见,儿童游戏的规模不小,且并非偶然发生,颇具某种礼仪性质。
事讫后,郭伋与这些孩童约定其回城日期,“郭伋守信”之事传开,也成为称赞他人守信之著名典故,“竹马迎宾”的故事也随之流传,使竹马这一游戏进而在中原地区盛行开来。
2、儿童的玩具至东汉开始,竹马已发展成为儿童普遍玩耍的一项游戏,古时因为生产能力有限,加上儿童所能获取到的物资更为匮乏,古时候的玩具大多是简易的手工制造产品,竹马的流行正迎合了小孩的心愿。
在制作工艺上简单,又能够经久易玩,该游戏虽以“竹”命名,却不仅限于此,在实际制作中,经常出现许多用来充当竹马的器物,比如木、竹等原材料,甚至是板凳、扫帚等家居物品。
对于儿童游戏而言,模拟性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儿童天生就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在模仿和扮演成人言行以及成人角色上可谓具有着惊人的天赋,可以说让古往今来的儿童都乐此不疲。
小孩子总会有着想成为大人的心态,在游戏中,儿童的身份暂时消失了,他们幻化成了内心所渴慕的具有各种能力身份的成人。
而竹马游戏便是典型的儿童模拟类游戏,竹马的典型式样是一根杆子,一端有马头模型,孩子跨立上面,假装骑马,所模拟的正是成年人骑马驰骋的动作。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中,马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唐朝时,受到南北朝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游牧民族慢慢与汉族交融,是结束多年纷乱后实现统一并掌权较长时间的一个朝代。
所积攒的开放民风和政风也导致了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开放的国家,竹马游戏,在唐代时可谓是最受小孩儿欢迎、最为主流的玩具之一。
“青梅竹马”这一成语的美好境界让千百年来无数少男少女都为之倾倒,除了李白的《长干行》,提到竹马这种玩具的诗文也不少。
从后续诗人多用竹马指代男童或者是少年时期来说,可以看出它普及到一种程度,多数诗文中,儿时友谊总是通过竹马为载体呈现,但也充分体现出儿童时期多数孩童以骑竹马为乐。
3、模拟战争的器物成为儿童的玩具只是竹马的一种表现形式,受到竹马制造原因的启发,儿童竹马之戏,大多都是成群结队一起玩耍,一旦是群体游戏,面临着策略的必要性,因此游戏也成为众多优秀将领战争策略启蒙之物,它往往能和战阵之戏相结合,体现出竹马对马术和战争场面的模拟性。
据历史考据,晋武帝司马炎、东吴大司马诸葛靓、东晋的殷浩和恒温、十六国后凉主吕光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小时候都对竹马之戏十分热衷,还沉浸于模拟古代战场的场面,有一些将领更是将童年时常用的竹马游戏运用到战争演练之中。
三、竹马背后的文化演绎1.以竹马为例所代表的文化交融竹马游戏的流传除了以游戏的姿态成为孩童的玩具之外,还有着许多深层次的含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在从西汉开始的文化大碰撞中,两方不断进行了互通。
拿郭伋骑竹来说,其实竹马迎宾仅仅是历史上微不足道的一件轶事,郭伋在两汉历史上也并非重要的角色,但他却在史书上留下了一笔,原因也正是在此。
以他为例,展现了两方互动的一场真实案例,类似于此的互通有无不能简简单单的看做是交流而已,更是中原地区和游牧民族地区想要向外或向内扩张的野心的一种体现。
也正是在每一次的试探和交流之中,构成了华夏文明最终的模样,它并非仅仅是单纯的汉文明而已,更是中原(广义,包括南方少数民族)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狩猎文明的结合体。
2、竹马民俗的发展“竹马”这种器物更是被作为一种文化民俗形式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原本粗略制造的竹马玩具,各种手艺逐渐精美化起来,不再局限于原本的竹、木等简易就能获得的器材。
甚至在山西所出土的宋代葬品中,还发现了马头做变形状、马身下安装了包括假腿,盾牌、兵器、旌旗等配件一应俱全的玩具,足以证明竹马制造工艺的多样化。
从唐朝时作为天真岁月的代称,到后续逐渐分化,竹马不再只是玩具,它的艺术性变得更为浓重,甚至时常出现在一些民俗活动中,例如古代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活动中。
经由竹马为原型演化出的竹马灯成为不少民间艺人必备的“法宝”,将竹马改造地更加轻便,让艺人更加灵活操作,伴随着这种民俗形式流行起来,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效仿着马儿爬坡或跑上跑下的情形,成为一种庆典,可谓是为普通劳苦民众的生活增加了无穷的乐趣。
3、竹马的文化意义当竹马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游戏之后,其内涵也超越了单纯的儿童游戏,成为了诗词歌赋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象,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意象。
其引申出的含义大多是指美好的事物:包括珍贵的友情、年少无猜的少年时期等等,可能是与竹马游戏的受众群体年纪牢牢相关,这一游戏在很长时间内都影响着当时及后世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但宋代出现了竹马游戏的分化现象,不再大众化、儿童化和平民化,逐渐地失去了作为玩具的趣味性,因“郭伋骑竹”这一历史典故,从书画中、诗词中将竹马与官员扯在一起来证明廉政和受爱戴的现象。
不少文人更是借用“竹马”这一形象作为载体来表达自己宏大的政治理想或是为官之志,虽说竹马在各方面具象不一,但究其表达都是积极向上且美好的,即可看出竹马已在慢慢地抽离实物,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结语:历史正是从无数小事物中管中窥豹,竹马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器物,但是它代表了许多含义,更是成为社会文化的具体体现。
竹马游戏所历经的变迁当中与古人的生活常态息息相关,竹马之戏从北方的草原传入中原,成为传统游戏之一,又与中原文化结合,形成新的文化与文学意象,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1]严鑫.中国竹马游戏图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2]海力波.竹马迎宾:多元文化的博弈交融与华夏化进程[J].民族艺术,(06):39-49.
[3]李绪稳.唐代儿童体育骑竹马文化考析[J].体育文化导刊,(02):-.
[4]李晖.“竹马”民俗文化的起源、传承与演进[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