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丨
在咸宁,有一种生活方式叫“住在竹林里”
这里,有“楠竹之乡”的美称
竹的影子无处不在
竹林竹海随处可见
竹文化渗透生活点点滴滴
1、竹乡“水立方”:竹文化精所在
在绿意葱茏的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几处独特亮眼的建筑造型,咸宁竹子博览馆便是其中之一。
因其外形酷似水立方,因此便有了一个贴切的别称:“竹立方”。
占地面积近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分两层,高13米的“竹立方”大气而又充满韵味,充满生命气息的外立面与周遭深深浅浅的绿植层叠交织,浑然一体。
“竹立方”是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采用新型建筑材料重组竹材建造的竹子主题博览馆,墙壁、地板、楼梯无一不是用楠竹制成。馆内以“竹子与人类”为主题,以识竹、用竹、育竹、业竹、赏竹为线索,系统展示竹历史、竹资源、竹经营、竹加工、竹文化,是不可错过的“竹文化”涵养佳境。
循着竹香,我们走进绚烂光影里,探寻时光“竹”迹——
2、五千年竹史:古人生活的烙印
中国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竹,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产生巨大作用,它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
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古人追求的美好生活都以竹开始。
早在宋代,用咸宁竹材制造的“蒲圻纸”,全国知名;明清时代,竹制简车得到推广,武汉地区行程了咸宁竹器一条街的繁荣景象……
竹不仅从物质方面充实着人们的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的承载与寄托。
文雅之地,一定要有茂林修竹:削掉竹青,蒸干竹汗,刀刻笔书,记录着人类文化的发端和发展;秀竹钓竿,独卧溪边,披风戴雨,钓出八十拜相的佳话和独钓寒江的风流;钻孔试音,制成箫笛,月夜独奏,演绎清商婉转,合成古声古韵的清扬。
在古代,竹与人相互成就,彼此感恩。
3、碧海生苍龙:清风翠竹知多少
竹类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白垩纪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于一体的优势植物资源之一,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目前,全世界约有竹林面积万hm,种类70多属多种,中国是世界竹类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之一,竹子种类,面积、蓄积、产量均居世界产竹国前列,被誉为“竹子王国”。
咸宁市是全国主要竹产区之一,竹林面积达11.3万hm,种类17属多种,广泛分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丰富的资源,为竹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天赐竹林海,在咸宁可以纵享森呼吸。
4、空气变金银:碳汇交易助振兴
森林具有碳汇功能,通过植树造林、科学经营森林等活动、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增汇减排,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
碳汇交易,是指一些地区通过减少排放或者吸收二氧化碳,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转卖给需要的地区,以抵消这些地方的减排任务。这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
咸宁拥有堪称“富矿”的生态资源,竹林不仅美不胜收,还能促进节能减排,拥有丰富的碳汇储存量,有着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一头连着减碳减排,一头连着乡村振兴。通山县燕厦乡利用竹林“吸碳吐氧”,打造40万亩竹子碳汇项目,给当地3万多村民找到一条新的致富路……
崇阳县入选年度“中国天然氧吧”。依托高达62.18%的森林覆盖率,规划发展碳汇林37万余亩……
咸宁正走在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康庄大道上……
5、竹制工艺品:百尺竿头待拔节
在咸宁人的生活中,竹的影子无处不在。心灵手巧、聪明智慧的咸宁人在竹子的利用上可谓是发挥到了尽致。
咸宁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是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用的是竹筷,吹的是竹笛,摇的是竹扇……,挑、盛、洒的筐、篓、箕、筛、篮、席等也无一不是用竹子做成的,就连扫地用的扫帚也是用竹枝扎成的。
咸宁竹子加工业方兴未艾,加工产品达到6大系列0多个品种。竹副产业焕发着新的生机……
6、五千年竹史:竹林深处有诗篇
中国竹文化在人类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人们把竹子挺直、坚韧、中空、有节、常青的生物学特征升华为正直、坚贞、笃志、虚心的儒家浩然之气和高洁、脱俗、淡泊的道家自然之趣,完整而全面地喻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竹子特殊的伦理、审美价值深刻影响着国人的道德观和审美观,推动了中国文学、绘画、音乐、工艺美术、园林艺术、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
咸宁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竹文化,竹乡民俗、民歌舞蹈在国内首屈一指,竹筒提琴,竹笔书法别具一格。
咸宁优美的竹林环境吸引了省内外一大批文人墨客吟咏泼墨,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良材美器,
助咸宁经济腾飞。
翠岭清波,为神州河山生色;
楠竹之乡,万种风情
百折不挠,淬炼成金
请到咸宁竹子博览馆
感受咸宁竹的气节底蕴
领略咸宁独有的文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