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扫帚分类
扫帚特点
扫帚用途
扫帚优势
扫帚介绍
扫帚发展

让扫帚飞起来無用除尘布新扫具展开展青瞳

刘秀曾言: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陆游亦有诗云:敝帚虽微亦自珍。

灰尘何处无,扫帚家家有。曾经融入过无数家庭日常生活、也被古人爱惜着的传统手作扫帚,不知从何时起,逐渐被人忽略于墻角门后,日益没落,几近消失,成为了都市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

殊不知,正是这些以“染尘但换清白世,秽己只求干净人”为己任的扫帚,成为了许多中国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修身第一课,帮助人们在漫长的岁月里扫出朗朗乾坤。

11月8日,由無用品牌推出的第十一期公益民艺展览「让扫帚飞起来——除尘布新扫具展」于北京無用生活空间开幕,借此展览,無用将这些多年前就已悄然退出人们日常起居的天然扫帚一一拾起,重新带到世人面前。

主题:让扫帚飞起来——除尘布新扫具展

主办方:北京無用生活空间

策展人:马可

展期:年11月8日至年9月18日

地点:北京無用生活空间展厅(北京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文创园1-)

参观时间:周一至周日10:00—19:00,无需预约,免费参观

展览的开幕,采用了直播的方式进行在线同步发布,無用品牌创始人、策展人马可带着特邀嘉宾许知远,共同开启了这场没有任何事前沟通和彩排的观展直播。作为知名文化学者和访谈节目《十三邀》的主创——许知远的加入也给这场直播带来了难以预料的想象空间。

当身着無用手作便装的许知远推开「展厅」的门,以芦花、芒草、地肤、竹子等为素材创作的几个美轮美奂的装置艺术作品,迎面而来,在灯光和音乐的交融之下,安宁静谧的氛围笼罩四周,让身临其境的人瞬间穿越到《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时代;空间里或悬或立、或倚或卧、错落陈置的四百多件传统手作扫具,构建了一个意境古朴的扫具世界,它们是無用团队辗转中国大江南北调研,探访众多手艺人得来的,其造型各异、材质不一、工艺有别、来源广泛,但都取材于自然,各具特色,各带着当时当地的生活印记和民俗风情。

置身于这个扫具丛林中,许知远诧异于中国民间竟然存在过这么多种类和样式的扫具。

比如柄端编制有精美“佛头”的白高粱扫帚;别具一格形如鸡冠的红高粱弯头扫帚;扫地时会发出风吹松林般悦耳声响的野燕麦扫帚;可用于扫水却不易发霉腐蚀的棕扫帚;天生就背负着“努力长成一把结实好用的扫帚”的使命的地肤草扫帚;还有那颇具古中国气质的容易让人联想起春秋时期的芒草扫帚……

扫地的,扫天的,扫床的,扫粮食的,扫灰尘的,扫杂物的,应有尽有。它们在無用展厅中由各种扫具材料所构成的视觉艺术氛围里,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美好。正是由于不同的地域、气候、环境、植被及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才造就出了这么多形态各异、功能不一的扫具。而民间手艺人对美的追求,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包括他们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往往都会倾注到手作器具里面。即便在世人眼中卑微到尘埃里的扫帚,也有美的闪光点存在,也同样可以成爲艺术品。

在现场亲身体验了用植物手作扫帚扫地之后,许知远说,他能敏感地感受到植物手作扫帚扫地时所具有的力量,而换作塑料扫帚扫地时则明显感觉到丧失了某种感情。

对此,马可说,这是因爲植物手作扫帚是生命,它本来就是长在土地里的具有生命的植物,一枝一叶总关情;做成扫帚以后,其内里还保留着它过去经历的所有阳光雨露和生长的记忆;同时手艺人制作时所倾注的用心和带有的温度,更加让它充满了灵性,而且每一把都不尽相同,可以说独一无二。手作的魅力也往往在于此,手工艺的唯一性其实最接近艺术品,而艺术的最高境界不过是复归于自然、浑然天成。而工业化的批量生産其实抹去了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把所有的东西变成一个样子,整齐均匀,统一划一,这样也就丧失了每一个个体独特而丰富的灵性。

谈及举办扫具展的缘起,马可说,自从创建無用以后,她愈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mosesuzhi.com/jmsszys/12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