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跃强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五月,同安白交祠老家村里又迎来了春茶采摘的季节,持续半月的春茶制作,让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郁的茶香。
经过一整个春季雾气的氤氲,茶树早已长出嫩绿的芽叶。几场春雨过后,嫩芽愈发成熟,含蕴着饱满的绿。春风吹过,漫山的茶园泛起绿色的涟漪,山头上再点缀几丛开得热烈的映山红,令人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勤劳的村民,早已将制茶的工具备办妥当。“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年第一季的茶叶要适时采摘,为后续夏茶、秋茶的丰收做好铺垫。村里茶树种植较多的家庭,往往要比别家的采摘得早,完成得晚。每天七点多,采茶的夫妇就乘着摩托车向山上的茶园进发,他们换上耐磨的旧衣、挎上水壶,后座绑着采茶机和装茶袋。一整个上午,他们都在茶园里俯身采茶,通常是丈夫手持采茶机在前,妻子提袋在侧,一个在前将采茶机轻轻扫过,另一个紧跟着把新采的茶叶掸到袋中。
采回的茶叶,还要“晒青”,通常都是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来负责。老人头戴斗笠,手持一把竹扫帚,脖颈搭着一条汗巾,忙活个不停,小孩子多半是收茶时搭把手。为了让茶叶均匀受热,他们在看护时,都会勤快地来回翻动。待茶青晒得绵软,手握成团,能嗅到微微青草香气,就可以收起摊凉,进入下一步工序“摇青”。
“摇青”包括“摇”和“摊”两部分,“摇”是“动”过程,将晒好的茶叶放进竹制的摇青机里滚动;“摊”是“静”的过程,是将摇好的茶叶摊放在筛子上。这道工序需要家庭成员密切配合,妇人和孩子通常都负责摊青,父亲则将装好茶青的竹筛规整放置到架子上。此时,大人会耐心教孩子料理茶叶的方法,农家孩子认真听取,躬身实践,很早就把勤劳刻苦印在心间。摇青的过程中,通过“闻青叶香气,看青叶颜色变化”来决定摇青的次数和轻重。一般要经过2-3次的反复“动摇”和“静摊”相间的过程。这样一套工序下来,就够忙活一天了。
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起来“炒青”了。经过前一天“杀青”的工序,茶叶在炒制前已经释放出芳香的气味,柴火升起来后,就可以把茶叶放进滚筒里炒制了。此时,熊熊柴火在底下燃烧,滚筒不知疲倦地滚动着,茶青噼里啪啦响着,茶农心里丰收的鞭炮声也此起彼伏。炒制完后,就进入“揉捻”。在早年压茶机还没普及的时候,都是用茶巾包裹好茶青开始包揉,然后用速包机包成球状,再把它放进揉捻机内,转圈,反复揉捻,又打散接着包揉,还要经过两三次的烘干。这道工序是最耗时费力的,通常都要忙活两三个来回、三四个小时。最后一次烘焙后,成品茶就新鲜出炉了,此时叫“毛茶”。
“五一”小长假,是城市里上班族休憩调养的节日,而在山乡村野,却是农人丰收的季节。我们品茗论茶时,常感叹唇齿间芳香萦绕。然而,成品茶叶却是来之不易的。唐代诗人罗隐有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那茶农不就似那勤劳的蜜蜂,用心制出的茶叶,芬芳了你我的鼻息。当我们举杯品咂时,不妨心向远方,敬一杯山高水长、茶韵悠扬。
作者:杨跃强
来源:厦门日报
本文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