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一词最早见于仲景之书,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排除各种疾病的原因,在亚健康状态下的心悸无心电图异常,一般不为医生所重视,多认为无需治疗。但研究表明,此类亚健康状态下的心悸多与心理问题有关。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工作、生活压力,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个体的易患素质相互作用,常累及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心脏系统,而诱发心悸,有心悸表现的人因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疾病而精神更加紧张,心理负担加重,以至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因此,亚健康状态的心悸更应引起重视。
心悸的成因
01
风寒湿侵袭
《内经》中已有记载:风、寒、湿、火常可引起心悸,《素问·痹论》中也有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即身体受到风气、寒气、湿气的侵袭时,会有不同程度的麻痹感,久之损伤心气脉络,使心脉运行失畅,而造成心悸。
02
经受刺激
遇重大事件,心理上、情绪上产生压力,以致精神紧张不能自主而出现心悸表现,如重大的家庭变故、突如其来的经济损失、上台前强烈的紧张感、难以承受的工作或生活压力、强度过大的体力活动等都可诱发心悸。
03
七情致悸
《太平圣惠方》、《类经》等古医书有言,情志的变化与心悸有密切的关系。《脾胃论》也已言明,怒、忿、悲、思、恐、惧都会对人的元气有所损害。情绪的剧烈变化,使心理负荷超载,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引起七情变化,并作用于其对应的脏腑组织上,最终伤及心脏,引发心律失常。
心悸的自我调控
01
健康体检
心悸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表现,如各种类型的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肺部炎症等,若短时间多次发生心悸应及时体检,筛查可能引起心悸的疾病原因,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02
调整心态
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的情绪应成为日常精神状态的主流。纵然悲、哀、忧、愁不可避免,大家也应合理控制情绪,学会释放不良情绪,增强对不良事件的应对能力,避免过激情绪。如经常暗示自己,“没有过不去的坎”;又如常常感恩身边支持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一旦遇到困难,想到身边不遗余力的支持力量,自然会心气和顺,从容应对。
03
均衡营养
饮食以低盐、低脂、多维生素、多蛋白、易消化为原则。可以红枣、百合、莲子煮粥食之;以人参、小麦同大枣煎水代茶饮之。另外,苦瓜、海蜇、茯苓等也有清心火、安心神的功效。忌浓茶、咖啡:忌味重、辛、辣的食物,如桂皮、胡椒、羊肉等。
04
关爱身体
对环境温度敏感者应多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寒防冻:经常给室内打扫、通风,让被褥多晒太阳等小细节也是避免身体接触潮湿环境的助力之策。在符合养生原则的前提下,进行适度有利于舒展筋骨、经络顺通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抻筋运动、瑜伽等;避免违反养生原则的运动,如过于剧烈的运动及夜间或餐后运动等。
病因病机
心悸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不已,导致心胆气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而发病。也有因阴虚火旺,水饮内停,瘀血阻络引起心悸者。玆就不同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心虚胆怯
心神主持心的精神意识活动,胆气刚直与勇怯’有关,心神健旺,胆气不怯,心动和缓而有力则无悸动之感。若素体心胆虚怯,突受惊恐,闻异声,见怪状,登高涉险则心悸胆怯,心动神摇,不能自持而成惊悸。
2.心阳不振
心的阳气能鼓动血脉运行,温养全身。若久病或劳倦不当,耗损心阳,心阳虚不能温运血脉,致心失所养而悸动。甚则心神不能自持而悸动不宁。
3.心血亏虚
若素体虚损,脏腑薄弱;或久病失养,阴亏血少,或思虑烦劳,耗损营血阴精,或亡精失血,均可导致心血亏虚,令心失所养而发为惊悸。
4.阴虚火旺
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致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发为心悸。
5.水饮凌心
心脾阳虚,不能疏布,蒸化水液,致水液停聚而为饮。饮邪上犯,侵凌心阳,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
6.心血瘀阻
多因久病心悸,心之气阳不足,血脉循行滞涩,或外感温热、疫毒,风寒湿邪,传犯心包,或生活失摄,内蕴痰火,累伤心血,循行不畅,日久生瘀,阻于血脉而致本病。
辨证论治
辨证要领
心悸的成因较复杂,且许多病证都可引起心悸的证候,因而辨证首先应弄清是心悸证,还是其它病证产生的心悸症状。凡初起即以心悸为主要症状者,当从心悸辨证。
辨本病与兼证
心悸本病初起即以心悸为主。其他疾病如心痛、水肿、出血、失眠、疼痛等病都可引起心悸,但必先有本病后见心悸,或心悸的同时本病也存在,甚或是本病加重的过程。
(1)心虚胆怯
证候: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例: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硃砂治之。
(2)心血不足
证候: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心养血,益气安神。
方例:归脾汤加减。
(3)阴虚火旺
证候:心悸不宁,虚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呜腰痠,甚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溃火,养心安神。
方例:若阴虚而火不旺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阴虚,虚火较重者,用硃砂安神丸加减。
(4)心阳不足
证候:心悸不安,面色苍白,气短胸闷,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沉细而数等症状。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人参、附子。
(5)饮邪凌心
证候:心悸眩晕,胸闷痞满,形寒肢冷,甚则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温通心阳,行气化水。
方例:苓桂术甘汤加减。
(6)瘀阻心络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不舒,面色晦暗,或心痛时作,或唇青甲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方例:桃仁红花煎加味。
临证权变
心悸之心虚胆怯证若兼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以养心安神,收敛心气;
若兼痰火内扰,胃失和降,证见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者,可用黄连温胆汤加枣仁、远志以清热痰,安心神。
若心血不足而见脉结代者,乃气虚血少,血不养心之故,宜用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可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阴虚火旺而兼见五心烦热,梦遗腰痠者,乃阴虚相火妄动之故,可用知柏地黄丸以滋阴降火。
心阳不振重证,证见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加服黑锡丹以四(校者注:原文为“四”,疑似应为“回”。)阳救逆。
水饮凌心发展至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时,症见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浮肿较重者,宜用真武汤以温阳行水。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