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来,医院感染科陆陆续续收治了5例被小小圆形的虫子叮咬而引发高热、畏寒、出血等症状的患者。经感染科主任潘红英教授诊断是由于蜱虫叮咬引发的重症“新型布尼亚病毒”疾病。昨天上午,其中一位重症患者“朴哥”出院;当天下午,又一例患者入院救治,病情不轻……
1
1
1
重症病例一瓜农朴哥
随手抠掉脚后跟的“圆形虫子”
朴哥,40多岁,浦江瓜农。昨天,他从医院感染病科出院。潘红英主任来看他,他精神蛮好。朴哥的病历上写着:重症“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导致高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夏天是我们瓜农最忙的时候,6月底,西瓜熟透要摘了,我每天去瓜地里做事:驱虫、浇水……有一天,我从田里回来,觉得不舒服,人摇摇晃晃,额头发烫,还怕冷。我以为得了感冒,最多是中暑了。”朴哥觉得生个小病很正常。其间,他自己吃了“板蓝根颗粒”等药物,自我感觉好了一点。直到最高体温达39.5℃,医院看病,又出现腰背部酸痛、双侧膝关节及双侧踝关节酸痛和四肢乏力的症状,还伴有腹泻,一天3-4次。
医院说,这是病毒感染,但没确诊,做了抗病毒治疗后体温无明显下降,体温波动在39-40℃,仍然有腹泻。7月初,金华市疾控中心给出报告,他的血液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朴哥想起来,不舒服之前,他在脚后跟发现一只圆形的虫子,随手抠掉了。
确诊感染病毒后,朴哥被送往医院救治,他的主治医师感染病科主任助理黄海军副主任医师说,患者除了高热,血小板只有正常范围下限的三分之一。同时发现其舌苔、牙龈渗血,红色水样便,大便隐血,急诊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提示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极低,凝血功能差。患者一度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测血压已跌到88/46,打寒战,还有肝功能损伤等。经半个多月的积极救治,朴哥最终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可以出院。“患者送来时情况很严重,再晚一两天真难说了。”黄医师说,他感染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应该是随手抠掉的虫子带来的,虫子根据患者的描述,是蜱虫。
1
2
1
重症病例二菜农肖大姐
怕风怕水以为得了狂犬病
肖大姐,60多岁,淳安菜农。肖大姐是5月底医院感染病科的,来的时候,家人上网查资料,说肖大姐可能得了狂犬病,每天哭,准备操办后事了。她的症状的确和狂犬病类似:怕风、怕水,给她喂水,肖大姐惊叫跑开,可以一两天不喝水。精神惶恐,没人陪着,她就躲在角落发抖。另外还有发热,39℃以上,连续腹泻,肌肉震颤、酸痛。血小板进行性急剧下降,白细胞增高,伴有牙龈和消化道出血。
仔细对照症状,并不是狂犬病。医院把她的血样送到杭州市疾控中心检测,显示“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感染这种病毒,提示患者曾被蜱虫叮咬。肖大姐自己想不起什么时候被蜱虫咬过,医生找遍她的全身也没有发现蜱虫。
经过十几天的对症治疗,肖大姐精神状态稳定多了,“我们田间蛇虫鼠蚁有点多,实在没注意什么虫子咬我,也没有感觉。不过,我们村里好像也有几个人被蜱虫咬过,医院就没事了,我住院这么久,吓都吓死了。”
1
3
1
重症病例3农妇黄大姐
被咬两个月后突然发热
黄大姐,50多岁,淳安农妇。6月中旬,黄大姐突然发烧,最高39.4℃,伴有怕冷、打寒战、四肢酸痛。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下降和肝功能损伤,立即转至医院感染病科。潘红英主任仔细询问病史,黄大姐两个月前被一只圆形的虫子咬过,“叮在腘窝(膝盖后面),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周围皮肤很红,我用牙签把它拨下来。弄的时候感觉很恶心……”黄大姐说,所以现在还记得。
医院把黄大姐的血液标本送到疾控中心化验,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高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因也是“虫子”——会吸血的蜱虫。
潘红英主任说:“这位患者的病情和别的患者不同,其他患者被蜱虫叮咬后,最短在2-3天后发病,也有在1个月左右发病,平均时间是1-2周。但黄大姐两个月后才发病,还好她还记得,不然确定病因还要再花些力气。”
1
4
1
重症病例4农民李大哥
记不清什么时候被虫咬
还有一位重症病例,李大哥,40多岁,杭州北部山区农民。他和肖大姐情况差不多,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虫咬,但也被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高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症状类似,发热怕冷、血小板下降、出血。
李大哥年纪轻,治疗一周后出院,医生说病症是蜱虫叮咬引起的。
1
5
1
死亡病例
5月至今,医院还收治了一位“新型布尼亚病毒”死亡病例。
这位患者,60多岁,男性。医院已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回天乏术,医生实情相告,家属主动要求出院,几天后该男子去世。
据了解,与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相比,浙江被蜱虫“咬”死的病例还属少见。
蜱虫叮咬后,出现持续高热要警惕
潘红英主任说,医院感染病科每年都会收到几例被蜱虫叮咬的患者。患者来自周边,比如淳安、衢州等多山多丘陵的地方。今年5月到现在不到3个月就有5例重症患者,比往年要多一些。
蜱虫叮咬,一定会成为重症病例吗?
潘红英主任说,被蜱叮咬后患者有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大多数较轻微。但蜱虫作为一种传播传染病的媒介生物,叮咬动物后,体内有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特别是新型布尼亚病毒),可以通过叮咬吸血使人患病。
潘红英主任提醒:“如果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就要警惕是不是‘新型布尼亚病毒’,医院就诊。感染这种病毒,病死率较高,有6%-30%。如果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多数患者可以痊愈。”
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患者,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感染该病毒后还可出现胃肠道症状、肌痛、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重症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等,可能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暑假亲子游去野外小心蜱虫
蜱虫主要生活在森林、丘陵地区,它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到的部位,离开动物后附着在草上,叮人吸血。蜱虫吸血时把头埋入皮肤下,吸血时间长达数天,吸饱血后自行脱落。发病季节绝大多数在5-11月,现在(5-7月)为高峰期。
潘红英主任提醒大家,从接诊的重症病人来看,大部分病例被叮咬发生在树林、低矮灌木林等处。现在放暑假,有些家长带孩子去野外亲子游,也有可能接触到蜱虫。大家在蜱虫的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久留要格外当心,做好保护措施。比如穿上长袖衣服,扎紧裤腿,尽量不要穿拖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在野外活动后,要及时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重点是头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薄嫩的部位;如有携带宠物的,也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不可强行捏拽出蜱虫,医院处理伤口;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还有,蜱虫叮咬感染病毒发病(比如新型布尼亚病毒),正常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呕吐物也会感染,即人传人。特别提醒患者家属,注意自我保护,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呕吐物等。
感染病科
感染病科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综合实力居国内、省内领先水平,具有鲜明的临床特色。是全省感染性疾病及肝病诊治中心之一,综合实力居国内、省内领先水平。是中华医学会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专家委员会委员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感染学会副主委单位,浙江省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常委单位,浙江省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委员单位,浙江省医学会病毒学分会委员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委员单位,李兰娟院士工作站的建站科室。学科分感染病门诊、肠道门诊(5-10月)、感染病科病房三部分。诊疗范围囊括各类卫生部规定的经典传染病。内科各系统感染性疾病,如颅内感染、败血症、结核性脑膜炎、猫抓病;急性腹泻(5-10月);不明原因的发热;各类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如顽固性腹水等;肝脏血管病如肝窦阻塞综合症、门静脉栓塞等;肝脏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先天性黄疸等。
专家介绍
潘红英
医院感染病科主任,主任医师,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及蚌埠医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长期从事感染病学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尤其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乙肝相关性肾炎、细菌性感染及发热待查等方面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主持的3项课题均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三等奖,及杭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目前承担国家卫计委重大科技创新子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IF5分5篇),参编著作2本。《Journalofviralhepatitis》、《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编委。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全天
名医馆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王洪
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杭州医学院教授。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获传染病学硕士学位。浙江预防医学会应急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15年,研究方向为肝病的临床免疫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对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有较深造诣。对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亦有独道见解。在一级杂志发表多篇论文,SCI收录5篇。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精英门诊时间:每周五下午
黄海军
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浙江省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长期从事肝病、感染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各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对肝硬化、肝衰竭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负责主持浙江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性项目一项、浙江省卫计委一般研究项目一项(A类)。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中华系列多篇。参编著作1本。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下午
来源:都市快报报道
宣传科综合整理编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