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养鸡业的快速发展,鸡发生眼病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眼病作为一系列疾病的症候群,其病因较为复杂,给临床上的诊断与防治带来较大的困难。今天我们专门来看看鸡眼睛肿是什么病?怎么治疗?
鸡眼睛肿是什么病?
导致鸡眼睛肿的几种病:
1.鸡传染性鼻炎
病原为副鸡嗜血杆菌,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表现症状为初期流稀薄鼻液,慢慢变得浓稠,有臭味,变干后成为淡黄色鼻痂,附于鼻孔内外,使呼吸不畅。眼结膜发炎、流泪,眼睑肿胀,脸和肉髯肿胀。
剖检可见,粘膜充血、潮红肿胀,有大量粘液和炎性渗出物凝块。严重时,鼻窦、眶下窦和眼结膜囊内有干样物。
2.粘膜型鸡痘
多发于夏秋季,主要侵害雏鸡及育成鸡。病鸡最初表现单侧或双侧眼睑红肿,有泡沫,流泪,继而有淡黄色脓性分泌物流出,使上下眼睑粘合而失明。
3.曲霉菌病
4-20日龄雏鸡易感性最强,常为群发性和急性经过。病鸡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后期下痢,眼结膜发炎,眼睑充血肿胀,眼球向外凸出,多在一侧眼的瞬膜下形成黄色干酪样物质,致使眼鼓起,重者可见角膜中央形成溃疡。
剖检可见肺、气囊有黄白色粟粒状或较大的霉斑结节,内含有干酪样物。取霉斑结节压片镜检可发现菌丝体和孢子。
4.氨气刺激
主要是由于舍内通风不良,鸡粪堆积时间较长,产生多量氨气积存于舍内。由于氨气的刺激而引起角膜、结膜炎或角膜浑浊,从而肿胀,同时伴有呼吸道症状。
5.鸡眼线虫病
由吸吮线虫寄生于鸡瞬膜下及眼窝引起。病鸡症状与虫体数量有关,表现为轻度结膜炎到严重的眼炎、失明和眼球的完全破坏。在眼内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6.维生素A缺乏症
维生素A对维持正常视觉和粘膜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当日粮中维生素A长期不足时,鸡除生长缓慢、抗病力差外,还表现严重的干眼病,即鸡眼苍白干燥,流泪,上下眼睑常粘合。发展到一定程度,眼内充满干酪样物质,极易继发感染而失明。
剖检可见,口腔、咽部、食管粘膜表面散布着细小白色的脓疱样小结节。
7.鸡败血霉形体病
各种年龄鸡均可感染。病鸡流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液,结膜发炎、充血,流泪,有呼吸道罗音,后期眼睑肿胀,眼部凸出,眼球萎缩,甚至失明。
剖检可见鼻道、眶下窦粘膜水肿、充血、出血,窦腔内有粘液或干酪样渗出物。气囊壁增厚、混浊、附有豆渣样渗出物。
8.眼型葡萄球菌病
多发于40-60日龄的中雏。病初病鸡一侧或两侧眼结膜发炎、红肿,流出淡黄色的脓性粘液。不久眼睑肿胀,上下眼睑,眶下窦肿大,甚至脸部肿大,最终两眼失明。病鸡终因不能采食、饮水导致死亡。
剖检可见眼睑皮下出血、郁血,并且有明显血肿,周围有一层白膜。内脏器官无可见变化。
9.大肠杆菌性全眼球炎
多发于雏鸡,常在大肠杆菌败血症恢复期出现。病鸡眼睑封闭,外观肿大,眼内蓄积多量白色不透明、表面有黄色米粒大的坏死灶,多为单例性,偶尔双侧感染。
10.结膜型传染性喉气管炎
该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成鸡。特征为单侧性结膜炎,流泪,眶下窦肿胀,流鼻液,产蛋鸡产蛋量下降,眼分泌物从浆液性到粘脓性,致使眼睑粘连而失明。
剖检见喉头、气管粘膜出血,口腔、喉头有粘液。
鸡眼睛肿怎么治疗?
一旦发现鸡眼睛肿,最好先诊断,看看是患了什么病,然后再对症治疗。
鸡传染性鼻炎治疗:本病可选用磺胺类药物和多种抗生素。对发病较轻采食情况尚好的鸡群,可选用口服易吸收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红霉素等。对采食量下降严重的鸡群,可选择注射给药的途径,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每千克体重5~10万单位)混合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注射2~3天,明显减轻发病症状。
粘膜型鸡痘治疗:淘汰呼吸困难的鸡,流泪的鸡用氯霉素眼药水滴注,连续滴一周。对与病鸡接触过但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鸡用鸡痘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大群用阿莫西林饮水,防治继发感染。每日两次,两小时内饮完。消毒措施一定要到为,通风措施要做好,减少空气中病毒密度。
曲霉菌病治疗:确诊为本病后,对发病禽群,针对发病原因,立即更换垫料或停喂和更换霉变饲料,清扫和消毒禽舍,给病禽群用链霉素饮水或饲料中加入土霉素等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这样,可在短时期内降低发病和死亡,从而控制本病。
氨气刺激治疗:调节环境,降低氨气浓度。饮水中按0.03%浓度加入硫酸铜;全群鸡饮服或灌服1%稀醋酸,每只5~10毫升,或1%硼酸水溶液洗眼,涂擦氯霉素眼膏,并供饮5%糖水,口服维生素C片0.05~0.1克/只,并辅以普康素等免疫增强剂饮水,一般经1-2天即可痊愈。
鸡大肠杆菌性全眼球炎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投服敏感药物辅助治疗,并补充电解多维等增强鸡群机体抵抗力。经过采取上述措施后,鸡群采食量逐渐增加,4天后基本恢复正常。
.......根据病因,选择对应药物,进行科学治疗。针对该病治疗,仅介绍以上几种常见病因治疗方法,剩下的大家可以自行找准病鸡发病原因,对症选药治疗。
鸡眼睛肿病治疗注意事项
在确诊时,应注意与传染性鼻炎、眼型葡萄球菌病等的鉴别诊断。诊断之初也曾怀疑是传染性鼻炎,但用此前治疗鼻炎的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怀疑是由于产生了耐药性。但是通过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却分离不到副鸡嗜血杆菌。为了提高细菌分离的效果。又使用灭菌的棉拭子对病鸡患部进行细菌分离划线培养,仍然分离不到副鸡嗜血杆菌。
正大兽药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