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习俗由来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一番新的气象辞旧迎新。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关于扫尘的传说
汉族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有个邪神喜欢搬弄是非,经常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一次,邪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帝听后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下界之事,凡是怒忿天神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做记号。
玉帝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做有记号的门户,满门抄斩。邪神见阴谋得逞,偷偷地下界在每户人家屋檐下做上记号。邪神的阴谋被灶神发现,急忙商量对策,其办法是: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各家各户来个大扫尘。
除夕夜,王灵官来到人间,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找不到标明劣迹的记号,便赶回天庭。从此,人们为除难消灾,每到腊月二十三送灶神,除夕夜迎灶神期间,必扫尘除埃。时间久了,便逐渐成为一种汉族民俗。
“扫尘日”的讲究
“打扫要轻拿轻放”:可以翻箱倒柜打扫卫生,但是要注意轻拿轻放,不要打破损坏物品。
“打扫要面面俱到”:扫尘时一定要注意面面俱到,不留死角,就按上面传说,也是要防止三尸神在一些死角处还留有记号没有清除掉(图个吉利)。现代的电器、天花板、抽油烟机、门垫等都应该注意。
“打扫最好用竹扫帚”:古代扫尘要准备有辟邪清秽能力的青竹叶,清除高处的灰埃蛛网。现在有专门的扫帚、或者其他清扫的工具,如果不是竹扫帚,最好用竹叶做象征性扫除。
“打扫时最好男女分工”:古时候讲究“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现代家庭也有女性来祭灶,如果二十三不是男的祭灶,则二十四扫除最好男女一起做。体现夫妻一体,不分彼此。(据说:爱干家务的男人更长寿哦!)“打扫要人人参与”:腊月二十四扫尘,夫妻无论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都不能争吵,这一天如果单位还没有放假的话,也要抽出时间做点打扫,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做一件扫尘方面的事情。
别忘把“心尘”扫出门
累了?坐下来歇歇。有没有想过,人的心灵也像一个容器,时间长了难免会有沉渣。扫除,也是对内心的打理,看似简单的体力劳作,实则蕴含深沉的人生智慧。通过打扫,我们放下高傲,学会谦卑,以积极的能量面对新生活。
在“扫尘日”忙活了一天后,静下心来,给心灵一次沐浴。多深思,少浮躁;多真诚,少功利;多感恩,少抱怨。愿你在这热闹纷繁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澄明亮的内心。丨本期来源:中国网中国国情、中国网、视觉中国原标题:《网络述年
年俗知多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