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盛夏,麦收依次展开。小麦生产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也与农民增收息息相关。记者在多地采访,与种粮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起算了笔“麦收账”。
◎深翻与增产
德州和临沂这两家公司今年能够增产,离不开土地深翻。
河东区汤头街道片区有几百亩耕地,属于丘陵薄地,土层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我们来之前,这块地已经十几年没深翻过了,土壤养分少,庄稼不爱长。”去年10月份玉米收获后,朱士文请来施工队伍,对这些薄地进行了一次深翻。铁犁翻开碎石层,庄稼的根能扎得深。
◎抢收与烘干
阴亮在合作社旁边建了个收储烘干一体的仓库,每天能烘50吨粮食,虽然农机足够,但烘干的产能限制了抢收的进度。
当天在活动现场,鲁望农业总经理张研生告诉记者,虽然当地已经开镰,但看小麦成熟情况,鲁望的地块要到6月12日以后才能收割。“我们在当地建的为农服务中心,每天能提供吨的烘干产能,基本能满足周边需求。”
◎品种与市场
去年6月5日,在对土壤盐碱度平均3.75‰的济麦60大田测产验收后,八五折测产亩产为.98公斤。今年测产的地块和去年一样,都是种植户常规管理,产量比预想的要高一些。
帮农户算账,除了产量,还有粮价。在平原县,当地水土适合种强筋小麦济麦44,一斤强筋麦比普通麦通常能多卖一毛钱。“原来周围的农户觉得种优质麦麻烦,但是看到我们种得好,也跟着我们种起了济麦44。”何石宝告诉记者,这几年鲁望农业受到周边农业散户的认可。“到了麦收的时候,厂家会来田间地头抢着收,仓库存不满。”
◎服务与节本
一路之隔的两个大院,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农机合作社,一个是隶属于央企的“国字号”,它们身份不同,却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依托中化现代农业“MAP智农”平台,振龙农机合作社对所托管的6万亩土地实行从种到收的全过程跟踪技术指导,每年可为农户每亩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购置生产成本15%左右,亩产增收斤以上,每亩提高农民收入元。
时近盛夏,麦收依次展开。小麦生产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也与农民增收息息相关。记者在多地采访,与种粮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起算了笔“麦收账”。
深翻与增产
6月12日上午11时许,又有一场骤来的雨。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罗官庄村的一处场院里,男女老少又忙活起来。院子里等待烘干的小麦堆积1米多高,正是怕雨的时候。
山东鲁供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士文,招呼员工找来篷布遮盖麦堆。不到半小时,雨云消散,地面和篷布上已有不少积水。轰鸣作响的装载机、妇女手中的扫帚、青年扬起的铁锨,都成了疏水工具。
“昨晚就下了一场雨,幸好我们种的麦子在下雨前都收得差不多了。”谈起今年的收成,朱士文长舒一口气,“比去年强不少,今年算是打了个翻身仗。”
山东鲁供农场有限公司是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旗下的一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在河东区成立后,陆续在当地流转了1.6万亩耕地,进行粮食作物规模化种植。
第一茬麦子在当年10月份种下,到年年底,已有两茬庄稼收获。翻开账本,收支相抵,余下的总利润只有50多万元。
“年底回总公司述职,这样的成绩连个人的绩效奖金都拿不到。”朱士文苦笑着说,“利润低的主要原因,是亩产没上去。”
今年,虽然经历了冻害,但这1.6万亩耕地的平均亩产却提高了几百斤。从6月1日河东区开镰算起,朱士文的麦收季已有1.4万亩实现颗粒归仓。
在平原县“吨半粮”的核心产区,桃园街道的粮王地块也即将进行实打。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经理何石宝估计,今年粮王地块还能在去年.17公斤的亩产上再增加20多公斤。
德州和临沂这两家公司今年能够增产,离不开土地深翻。
河东区汤头街道片区有几百亩耕地,属于丘陵薄地,土层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我们来之前,这块地已经十几年没深翻过了,土壤养分少,庄稼不爱长。”去年10月份玉米收获后,朱士文请来施工队伍,对这些薄地进行了一次深翻。铁犁翻开碎石层,庄稼的根能扎得深。
“今年收麦的时候,我们承包的麦地,麦穗明显比周边地里的更长。”朱士文告诉记者,深翻的投入是每亩地60元,这片耕地的小麦亩产涨到了今年的多斤,还是划算的。
“翻一年管三年”,这是老把式的经验。而根据鲁望农业公司的种植经验,每年都进行深翻效果更好。
针对这个问题,鲁望农业公司进行了对照实验,每年深翻比3年1翻每亩能增产斤到斤粮食。“从出苗开始效果就不一样。”
何石宝说:“去年受冻害,深翻的作用更加明显。”
抢收与烘干
当鲁南地区麦收走向尾声时,往北一些地区抢收刚开始。收割之时,在减损上发力是增加小麦收益的重要一环。
6月11日,平阴县金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阴亮趁着中午时间,趴在桌子上抓紧打了个盹。见到记者,阴亮缓了3分钟才说出话来。
“昨晚上烘干到凌晨3点多,5点多又起来干活。”除了农机服务,阴亮自己还种着0亩地,这几天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一到麦收,也是收割机维修最忙的时候。除了自己雇的维修人员,阴亮还从厂家调度了4个人过来,连轴转替合作社成员维修机器。
这两天,阴亮每天盯着手机看雨情。11日晚上8点预计有中雨,他赶紧开车去地里,看看哪块地的麦子熟得好些。“今年管理好的麦子,都熟得晚。”明知道要下雨,但阴亮也没法大规模抢收。
“昨天收上来的麦子,里面还有不少‘青头’。”阴亮告诉记者,这些青麦提不出淀粉,厂家不收。没法抢收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烘干能力受限。
阴亮在合作社旁边建了个收储烘干一体的仓库,每天能烘50吨粮食,虽然农机足够,但烘干的产能限制了抢收的进度。
而像鲁望农业这样的大型农业公司,相对要从容一些。6月9日,一场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在平原县举行,这也是德州市的开镰仪式。鲁望农业公司的农场主郑雷获得了一等奖。
当天在活动现场,鲁望农业总经理张研生告诉记者,虽然当地已经开镰,但看小麦成熟情况,鲁望的地块要到6月12日以后才能收割。“我们在当地建的为农服务中心,每天能提供吨的烘干产能,基本能满足周边需求。”
自“吨半粮”创建以来,平原县实施为农服务中心全覆盖工程,建成大型为农服务中心16家、烘干基地23处,日烘干能力1万余吨。
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能通过烘干解决,一些用来繁育的良种就不能用机器烘干。
鲁望农业种植经理何石宝的徒弟、农场经理陈慧芳管理的农场,承接着山东省农科院鲁研的繁育任务。考虑到近期的雨情,陈慧芳的地块6月11日开始了抢收。
在烘干产能紧张的情况下,要赶在雨前抢收,合理调配农机十分重要。
在利津县,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春儒也是盐窝镇三夏生产应急服务队队长,负责本片区的技术服务、机械调度等工作。这些天,他与农机手们加强了收割车辆的维修保养,对一些车辆的易损皮带提前进行更换。“合作社本身拥有多台机械,我还联系了外地的一些农机。如果农民有紧急使用农机的需求,可以给我打电话,确保农民随用随有。”王春儒说。
利津县还在各乡镇主要交通要道设置了9处小麦机收跨区作业接机服务站,为外地跨区作业车辆提供接机服务。
品种与市场
“土壤盐碱度平均为3.65‰,平均亩穗数42.37万、穗粒数33.26粒、千粒重根据山东省审定公告41.5克计算,八五折测产亩产.1公斤。”6月12日上午,东营市垦利区农业农村局邀请专家,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抗旱节水耐盐碱小麦新品种济麦60,进行测产验收。
去年6月5日,在对土壤盐碱度平均3.75‰的济麦60大田测产验收后,八五折测产亩产为.98公斤。今年测产的地块和去年一样,都是种植户常规管理,产量比预想的要高一些。
“在去年11月断崖式降温的情况下,济麦60基本没有冻害,说明这个品种表现比较稳定,抗冻、抗旱、耐盐碱性突出,产量水平也不错。”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曹新有研究员说。
这次测产的大田地块约亩,位于垦利街道东兴村,是种粮大户王效海流转的0多亩土地中的一块盐碱地试验田。
“这块地盐碱度高,过去一直种棉花。年我流转过来以后,也不敢种小麦,种上了春玉米。”种完一季玉米,王效海算了算账:春玉米只能种一季,土地流转费每亩地每年元,再扣去农药、化肥、种子成本,效益太低。
去年,王效海听说济麦60在盐碱地的产量高,就跑去现场看了看。“确实不错,当时就定了种子,想试验性地种种看。”王效海原本以为今年小麦能有多斤的产量就不错,没想到测产到了多斤。
在盐碱地上耕作的农民,对于种小麦缺乏“安全感”。他们通常要种上3种以上不同的麦子,想的是至少能有一个品种可以“保底”。
测产现场,来了不少附近的农民,他们对小麦新品种格外